官方二维码

 
 

千万不能失去自我——第三只眼看卡莉

   日期:2007-11-06     浏览:194    评论:0    
核心提示:2002年年初,在惠普和康柏还没有正式合并之前,我们每天都能收到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从美国寄来的宣传函件,双方各说各的好,各说

  2002年年初,在惠普和康柏还没有正式合并之前,我们每天都能收到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从美国寄来的宣传函件,双方各说各的好,各说对方的不好,就像美国大选似的。当时我们的感觉是卡莉志在必得,合并肯定会成功。当然私底下聊天时,很多人也对合并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存在很多顾虑。但真正反对的人并不多。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公司由谁来当头,怎么合并,对个人影响并不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件事未必是坏事,把两种信息同时给你,让你自己去做出判断,这是一种民主的做法。前期的争论很激烈,结果等到真正合并成功后,大家已经没有太多的激情和反弹了。

  对于裁员,大家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因为兼并肯定会导致裁员。但是大多数评级得分高的员工都不担心,实际上裁的是评分为1分和2分的。

  卡莉确实具有非凡的明星气质,这和惠普以前的领导者迥然不同。

  我曾有幸和惠普的前两任CEO卢·普拉特和约翰·扬近距离接触过。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典型的、传统的惠普之道。他们都是工程师出身,务实严谨,不善于表演,也不太擅长与媒体打交道。他们非常节俭,来中国最多坐公务舱,不会坐头等舱。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卡莉现在一定是坐专机。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没有谁对谁错。现在惠普成了“明星”,但那种感觉跟原来不一样。我更喜欢传统意义上的惠普。

  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脾性一样,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卡莉改变了惠普的整个生态系统。

  一直以来,实业和创新是惠普的立身之本,讲求的是稳健经营,做的产品是差异化产品,有明显的自己的个性和烙印,有很强的技术含量,有独树一帜的技术;它的产品推出速度并不快,但每做一件都是精品,这更多的凭借的是强大的创新能力。

  那时惠普的企业文化比较宽松。宽松的环境是适合鼓励创新的,因为创新不是靠逼出来的。它靠创新、靠差异化、靠吸引优秀的人才、靠员工的忠诚度,取得了成功。

  人的职业诉求分两种。一种就像微软宣传的,在这儿玩命干5年,成为百万富翁,但在这5年里,没黑夜没白天,高强度地工作,很多人觉得这么玩命干几年,到35岁就退休,值了。现在的IT公司大多是这样的,甭管戴尔、苹果,还是思科。它们是完全另外一种生态系统。

  但惠普的文化不是这样的。员工的工作强度不大,收入也不高,当然生活上也非常节俭,不追求享受,讲求的是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两不误)。我的前任老板(美国人,现在已经退休)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在惠普干了20几年。他说,“我之所以喜欢惠普,就是因为这里的压力不那么大,我也不想挣太多钱,但是我也不想玩命干。”惠普人的心态就是这样的,可以说,原来整个生态系统就适合这种人,可是企业仍然非常成功。

  惠普文化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念,而经营目标则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之下。惠普是一家为员工存在的公司,过去它的价值观念里面从来没有谈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提倡信赖和尊重员工。因为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户。它启发的是人的善心和主动精神。当员工发自内心地热爱这家公司,就会尽心尽力地为公司出力,做梦都想着公司,你说这公司能不好吗?

  传统的“惠普之道”在人文关怀方面做得很好,包括福利、待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去工作压力没那么大,人的态度就好;现在压力一大,人的脾气就会不好,互相之间的关系就没有原来那么融洽了。过去员工可以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现在更多的是命令式的管理。

  原来的企业文化造就了惠普的成功,形成了良性循环。如果按照那样的循环下去,惠普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分拆安捷伦是错误的决策

  那时华尔街对卢·普拉特指责最多的,是他没有跟上所谓“新经济”,动手晚了。最后他被赶下了台。其实华尔街根本看不懂惠普,对于惠普是怎么成功的,华尔街看不明白。

  实际证明,普拉特理性的做法是对的。惠普擅长的是做实业,让它去搞什么“新经济”,就好比让一个工程师去当歌星、去表演,他根本不擅长。

  过去H(比尔·休利特)和P(戴维·帕卡德)在的时候,从来不搭理华尔街。他们有这个底气!他们清晰地知道要把这家公司带到哪里去,我行我素,不需要去讨好华尔街。几十年里,惠普的股价一直稳健地上涨。它可能在规模上未必膨胀得很快,但品牌的影响力很大,利润也一直很丰厚。一个人只有拥有很强的自信的时候,他才敢我行我素。

  普拉特屈服于外界的压力,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策,就是把安捷伦分拆出去。这是一件让华尔街高兴,但对惠普自身非常有害的事情。这次分拆无论对惠普还是安捷伦都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仪器和计算机都是电子产品,它们之间是相通的。仪器(安捷伦)那边的业态是人多、产值低、利润高;而计算机这边是人少、产值高,但利润低。

  过去惠普实验室是个整体,研发出来的东西双方共用的平台更大,分拆后惠普的研发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过去,仪器部门是惠普的“实验田”。所有的流程、质量管理方面的东西都是在安捷伦这边先实践——因为这个行业的节奏慢,可能5年才换一代——可以精耕细作,把流程做得很好,它有时间去实践、消化、优化,最后固化下来。在质量管理、创新管理方面,安捷伦是遥遥领先的。计算机这边直接引用就行。现在没有了安捷伦这一块,惠普就变得和其他IT公司没有区别,你也变成了快跑,当跑得很快的时候,就没有时间去整理流程,浪费就多、失误也就多。

  另一方面,公司的成本是按人头摊的,因为安捷伦人多,实际上它承担了公司相当多的运营和行政的费用,使得计算机这边的包袱实际上是轻了。一分家这个优势就没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仪器部门原先是惠普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惠普培养和储备了大量人才,像现在惠普打印机产品线上的很多经理人,很多都是从仪器部门转过去的。惠普有很强大的人才培养能力,根本不用为此发愁。现在没有了这个优势,很多人就必须从外面招。从外面大量招人,不可避免地对惠普文化造成很大冲击。

  实际上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用不着分拆,内部相对独立就可以了。像GE下面十几个集团,都挂着GE的牌子,并没有什么影响,做电灯泡和做飞机发动机的有什么相干性啊?还不如惠普和安捷伦相关性强呢!

  分拆不是积极地去面对困难,而是消极地去满足华尔街的需要。分拆后的惠普,华尔街倒是很容易看得懂了,因为它在计算机市场的份额只要稍微减少一点,股价随之就往下掉。但惠普也变得越来越没有个性、没有特色了。

  我想,分拆安捷伦并非普拉特的本意,但是他扛不住了,这显示了他软弱的一面。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听别人指手划脚就错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一定要有坚强的领导人。卡莉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她很执着,她想好的事情一直要做到底。

  那个时候外界的压力太大,这种压力使得惠普公司董事会成员中要求改变的意见占了上风。他们想要把公司变得更“年轻”。但是我觉得,一个60多岁的人,不要试图把自己变成二三十岁的人,不可能。IBM今天依然是“老态龙钟”、规规矩矩、非常传统,没什么不好!很多事情应该是顺势而为,而不应该强求。用这种剧变的方法实际造成了很大的风险。

  IBM做得就比较明智,虽然它当时对e-business叫得很响,其实只是在用“概念”来做包装,实际上卖的还是原来的那些东西,并没有做什么真正的投入。惠普就不同了,卡莉上台后,公司专门成立了“新经济”风险投资部门,向很多新成立的互联网公司投资,实际上这并不是惠普所擅长的,结果泡沫一破灭,多少个亿的美金全打了水漂。

  我个人一直觉得,如果当初惠普董事会多一点耐心,多给普拉特一些时间,让惠普按照原来的轨道继续发展的话,结果未必不好。虽然营业额不会像现在这么高,但利润却是实实在在。现在通过兼并,惠普的营业额一下子从400多亿变成700多亿了,但利润却并不高。

  惠普过去从来不依靠大规模兼并来扩张,因为它不希望别人稀释它的文化。但惠普和康柏的合并,两家在规模上是旗鼓相当的。惠普虽然兼并了康柏,但惠普变得越来越像康柏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觉得卡莉也是希望通过兼并来改造惠普。因为惠普的文化惯性实在太强了,她只好借用外力来冲击。

  这次卡莉访华,明确提出了要做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老大,我认为这是朝正确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因为走这条路要比跟IBM去斗要容易得多。看来,卡莉是找到了感觉。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千万不能失去自我——第三只眼看卡莉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