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集团副总裁王兴山,素来以善于带队伍著称。在集团内工作几经变换,每次调离都能够留下一个稳定且能征善战的管理团队。2001年王临危受命,担当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简称浪潮通软)的总裁。他对管理层进行了百分之百地大调整,大胆用新人,对内注重队伍建设,对外注重客户关系。第二年销售增长即达41%,创历史新高。2003年公司销售增长60%,入选"2003年度中国管理软件成长最快的企业"。在管理软件市场上,浪潮通软在造纸、煤炭、石油化工、证券、制药等行业都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
你为什么会特别关注对中层的培养?
浪潮通软是做软件服务,对现场决策的要求很高。所以我会将更多的权力下移,下移之后希望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把客户服务做好。没有强大的中层就很难授权。就像踢足球,我把球传给你,你要能很好地继续踢下去。
再就是创新的需要。我们行业大量的创新来自一线。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客户可能提一些难题,这个提意见或者挑剔的过程实际上是产生创新火花的时候。要抓住这一点,把客户的难题转变为产品的亮点,就需要更多人才。
那么你是怎样进行有效授权的?
首先有个基础,在授权之前要对这个人比较熟悉,也比较信任。我也不是想在授权上大胆,而是为了加强快速反应能力,我必须这么做。球不应该全抱在我这里,必须往下放。放给谁,脑子里应该有个人才图,这可能需要长期沉淀。对人员保持信任和熟悉,了解什么人做什么,这是领导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一点。对我来讲,我们现在1,000多个人,我大约能关注50-70个人,10%以内比较熟悉。
第二就是以结果为导向。放权的时候考虑,什么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业绩,这个很重要。
有时我也关心过程。过程的监控主要是考虑风险问题,再就是能不能给他一些方法,但干预并不是非常多。在过程中我更多的是当他们的老师、朋友,有时是旁观者。这样交流起来不仅利于工作,而且有助于建立个人感情。
除了有效授权、锻炼中层的现场决策能力之外,还有哪些培养中层的措施?
我们有个九字方针叫"选苗子、压担子、教方法"。我们比较重视对新毕业生的招聘,但是要认同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
压担子的做法就是应该学会当教练,不应该一看下面不行了就马上自己冲上去。我们过去有种误区:我让他干一件事情,他稍微想一想就告诉我这样做行不行,然而我就和他探讨,他就会按照我说的去做。压担子就只是先告诉一些原则,他自己应该考虑周全,拿出一个方案给我,如果我不满意,也不一定马上告诉他,而是应该再让他回去想。过去那种做法,会让他养成依赖感,对培养人是没有好处的。
教方法是指在过程中你不可能完全不帮他,你把他逼一逼之后,再适当点拨一下。带队伍应该放到工作的过程当中来,在过程中教方法。
另外我们还有轮岗。现在做项目管理的,将来可能做需求分析,或者又去做售前咨询,这种情况多。营销和研发这种跨度大的轮岗较少。轮岗对公司的效率和专注来说,是不利的,但可以给你再学习的机会,让你了解更多的层面,你将来做领导的时候,就既能体谅市场,也能体谅研发。只是被轮岗的,应该是看中的培养对象。
我们培养干部时,还比较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一些人放在正式组织里可能看不出有多厉害,但是放到非正式组织比较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可能表现得很优秀。在非正式组织里,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我们成立了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等,你要是当上小头目,也要有协调能力才行。还要有公关能力,学会向领导申请费用。所以要利用一些非正式组织,看看某些人的表现。
在建设中层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有两个。一是某个人的能力很强,但是他又和企业文化、价值观不太融合,这时候做出取舍比较难。
另一个困惑是我们建设中层的原则是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但是我们业务增长很快,而培养需要的时间很长,所以还是要引进人才。引进的人才与自我培养的人才之间的融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引进的人才马上做官的话会引起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冲突,内部人可能有些抵触。如果不让他马上做官,先干上一年适应适应,等大家认可你的时候,再把权利向你身上转移,这样可能最好。但是他们可能不喜欢这样,他们来了可能想表现一下。
你是怎么解决的?
在个人能力和企业文化之间,优先考虑企业文化。关于融合的问题,一是我们提前跟引进的人打个预防针,要先适应,再表现。应该是这个顺序,而不是反过来。对引进人是这样。对内部人来说,公司发展需要外部的新鲜血液,需要创新,光靠近亲繁殖也不行。还是要不断沟通,站在中立的场合去考虑,才能保障这种融合。
在建设中层队伍方面,现在有什么成果?
1999年我做北京公司经理的时候就开始关心这个问题。这方面我的收获也很大。我最早干北京公司经理时,自己搭了个班子,后来我调离的时候,很平稳地就把这个权力交出去了。
后来筹备浪潮的海外事业部。一段时间后,又把我调离。海外事业部留下的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团队。
我比较满意的是:我干过的地方,在我离开后还都在平稳地运作。这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应该做到的。
我认为一个经理人,对公司的贡献不但要出利润和产品,还要出人才。
对我们的中层我也是这样考核:不仅仅是你今年有没有完成任务,是不是有好的客户满意度,更重要的是在你的背后,你是不是能带出一批人来。
判断一个人带队伍的能力,不要只看人力资源部给我的评价,我更多想听客户的评价。我听客户意见绝不仅仅是问客户满意度如何,不仅仅了解市场怎么样,还要了解他对我的员工反映怎么样,而客户往往是比较真实的。
你怎么保证中层之间的良好合作?
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从公司运营的机制方面来解决,从机制上强调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增加会议的时间,不一定非要是正式会议,非正式会议也可以。增加面对面的交流,避免完全靠电子邮件,因为它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减少了人与人之间见面的机会。
只有沟通才有理解,而这种沟通面对面最有效。面对面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而是一种全方位的交流,有时见了面不说话,也是一种交流。
第二方面,在营造文化上下工夫。我在日本看到的有些日本企业的做法对我启发很大。在日本有些企业,即使是当地人也得住在一起,叫"合宿",集中学习生活。这对未来部门经理的合作产生很大影响。这些人在三五年后,可能会在不同部门做经理,合宿过会有一种亲近感。我们现在没有实行这种制度,但是比较重视去人为地建立一些非正式组织,人为地创造一些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与沟通除了靠组织机制,也要靠文化的营造,关系的营造。
第三是适当的轮岗,让人更易换位思考。一旦有了换位思考,就更容易相互理解,也因此才会有良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