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民企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初具规模的时候,出于种种原因,老板就很难听到真话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企业要继续做大做强,就必须通过“听真话”来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然后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对相应的战略和战术进行调整。有鉴于此,笔者在此想谈一谈这种危险状态的成因,以及如何才能培育“讲真话”的良好环境。先谈成因。
其一,老板本人缺乏“听真话”的气魄和度量。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一般情况下,“真话”都是“忠言”,或者至少是出于为企业着想的目的,但是“忠言逆耳”古已有之,老板听到“真话”就会觉得不舒服。如果老板的情绪在下属面前没有表现出来,就不会有什么坏的影响;不过,很多老板都会有所反应,因此一旦下属觉察出来,那么下属就会重新考虑自己说话的尺度。更严重的是,不少老板对此会明显表示出自己的不快,这样就等于堵住了下属讲真话的通道。
其二,如果老板是一个不愿意“听真话”的人,那么多半情况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企业高层领导也很难听得进“真话”,于是企业就不由自主的形成了一种“拒绝真话”的环境,人人都从“让领导舒服”的角度考虑这句话应该怎么说,那件事应该怎么评判,而不会从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究竟应该怎样说或怎么评判。长此以往,领导各个要听能够让自己“心里痒痒”的好话,“拍马屁”之风就必然会盛行。那么,可想而知,这个企业就会陷入一种虚假的“团结”状态:老板说一,高层马上说一,不敢说二,有异议也不敢提;高层说一,中层马上说一,哪怕心中有一万个同意,也不敢吐露半个“不”字。仿佛整个企业上下同心同德,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却无法看到自己的真实面貌: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可以说,一个企业处于这种状态是非常不利的,就如洪水到来的时候“沙堆”必然会被冲垮,我们也经常可以看见许多民企在行业“洗牌”的关键时刻,骨干却被新进入该行业的竞争对手轻而易举的挖走,甚至有的部门被“一锅端”。
对于民企来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绝对不仅仅是一句古训,而且是一种非常值得深思和借鉴“听话指南”。与此同时,其对培育“讲真话”的环境也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那么,民企究竟应该如何来培育“讲真话”的环境呢?笔者认为关键有五点。
首先,老板本人要胸怀宽广,听得进“逆耳的忠言”,即:下属的真话,哪怕是揭露企业弊病和老板本人缺点的真话,并且要带动企业的高层领导听得进真话,进而,高层领导带动中层管理者听得进真话,中层管理者带动普通员工讲真话。如此一来,企业才可能形成一种“讲真话,听真话”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企业里要尽量减少“和珅”式的人物。就实际情况而言,民企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有“和珅” 式的人物,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但是不能多,最好控制在一个人,而且要对其个性了如指掌并控制有度,否则就会“量变引起质变”,腐蚀健康的企业文化。当然,笔者的理想观点是一个“和珅” 式的人也不要,毕竟“一只老鼠坏一锅汤”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再次,老板能明辨“谣言”,并迅速扑灭“谣言”的火焰。笔者在《这样的HR经理尽快辞退吧》和《人力资源:“缺人”但不能“缺德”》两篇文章中都谈到了人力资源经理造谣的危害,然而企业里制造谣言、散播谣言的又何止人力资源经理?因此,企业老板必须要对各种谣言进行恰到好处的处理,并坚决制止“谣言之风”的蔓延,以保障员工之间的信任感与公司氛围的和睦。
第四,老板要识别“错误的真话”。先看一个故事。从前曾参住在费城,当时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完全不相信他的儿子会杀人,神色自若地织着布。不一会,又有一个人对曾母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依然神态自若地织着布。不一会,又有一个人慌里慌张地跑来对曾母说:“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便丢下织布梭,越墙逃走了。这种“错误的真话”比谎言更难于识别,因此其产生的危害更加严重,尤其是当时者别有用心的时候,更何况,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因此民企老板一定要对此“明察秋毫”,以避免给企业带来的创伤。
第五,老板要善于“吞下”基于表面现象的流言。这一点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典故中体会到。战国时代,魏文侯派乐羊子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子的儿子在中山国做官。中山国利用乐羊子的儿子乐舒劝乐羊子退兵。乐羊子采取的是围而不攻。有人就说乐羊子为了保护儿子才不发动进攻的。魏文侯不为流言所动,反而为乐羊子建造宫室。乐羊子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下令进攻。中山国见无计可施,便杀了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子。乐羊子面不改色把肉羹吃了。乐羊子大破中山国,得胜回朝,魏文侯大摆庆功宴。宴后,魏文侯送给乐羊子一只箱子。乐羊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指责他围而不攻的奏章。乐羊子激动地说:“打败中山国都是大王的功劳,没有大王的明察和气度,不可能有今日的胜利。”现代企业中类似的事情也不少,例如,老板可能经常听见张三说李四抱着电脑不做事,王二又说张三呆在办事处不出去走访客户等等,此时,都不能只听一面之辞,而要认识到员工在判断力上存在的客观差异,冷静分析流言的真实与否以及背后的原因,多数情况下还需要老板独自“吞下”这些基于表面现象的流言,以维持员工“讲真话”的积极性,巩固公司来之不易的和睦氛围。
最后,笔者希望本文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民企对此的思考,尽早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的培育一种“讲真话”的环境,以促进企业的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