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3销声匿迹。高达1/3的淘汰率,令西方企业管理大师们为之震惊,为之苦寻解法。
科技会成为历史,产品会成为文物,店铺会成为遗迹,惟有文化可以流芳百世,历久弥新。
“企业文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登上了企业管理学的殿堂,得到全球企业家们的广泛重视:企业文化——是传统企业管理的最后一张牌,还是21世纪企业管理应该接力打出的第一张牌?能否把它作为21世纪企业管理的“圣经”呢?不管怎样,让中国海尔至今仍以为荣的一件事情,就是其企业文化被哈佛收为案例,作为万千学子的教材。
有一位企业老总常常这样苦闷地感叹道:“有什么办法能让员工们自动自觉地把公司的事情当作他们自己的事来做,主动地去解决困难呢?我们就是缺少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的确,企业家们需要“格兰特将军”式的领军人物,只要你的信任,不会跟你要求任何条件,他们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带领队伍全胜而归;主管们需要“加西亚”,只要给他们一句话,就只管等他们回复成功的结果;当然,企业也需要“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和“雷锋”……但去哪里寻找这些让你望眼欲穿的人呢?正在全力以赴带领企业奔向世界500强目标的企业家们,急步匆匆之外还需要做些什么?
不管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要事第一》、《领导者准则》,还是《第五项修炼》、《海豚式动力营销》、《世界上最伟大的一堂课》……一部部企业文化名著照亮着全球企业精英们的眼睛,但从中我们看不到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文化专家们的身影。20多年过去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国门,但除了电器行业出了一个海尔,还有多少行业、多少企业文化案例能让国内外的产业巨子精英们注目呢?
1998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李铁映同志深入广东大中型企业实地考察时,企业家们纷纷向他表达了心中的愿望:希望中国有一个大型的企业文化高层聚首交流的机会!——他们想看看成功和失败的企业背后的企业文化是怎样的,他们想知道中国企业在尝试过科技进步、企业改制、市场营销等多种途径之后,成功之路何在……“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文化不行,没有文化就没有根,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尤其是入世之后,国际上无论是民族、国家、地区还是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竞争,这就是1998年我提出办中国企业文化论坛的原因。”(李铁映)
在这些因素的积极推动下,2000年6月,“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论坛”在广州正式举办。企业代表空前踊跃参与论坛各项讨论,掀起了一股关注企业文化的热潮:科龙集团、联想集团、将军集团、广钢集团、韶钢集团、TCL集团,何济公、九江化工、广东移动、广东邮政、广发证券、广州远洋、珠海格力……一串串明星企业纷纷到会参加活动。
论坛举办过程中,企业家们普遍反映:企业文化的作用说起来很重要,但在实际管理中并不好操作——成立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来系统进行总结和推广,是否就算对它的重视?可这样一来就常常变成了企业书报刊的编辑部,或者企业的文娱生活部。为什么企业文化在实施过程中会走样?还有,跨国经营的企业如何克服文化障碍?他们希望能增加与世界性的跨国公司进行交流,看看他们是怎样锻造企业文化,又是怎样在经营中创新、推行和改革企业文化的。
把企业文化论坛办成长期的国际性活动,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李铁映同志首先提议,应该把范围扩大到全球的企业和专家学者中去:“让企业家利用论坛讲讲自己企业的文化、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不仅要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也要邀请失败的企业家,让有过失败的、破产的、起死回生经历的企业家来演讲,会使论坛和演讲更有说服力。邀请国外优秀的企业和国内优秀的外资企业,请他们的企业家和专家来演讲,谈企业文化的本土化问题,或谈他们如何在中国取得成功;也要请开拓国际市场的国内企业家和专家讲他们的成功与失败,研究国内企业如何走出去、走向世界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正式开始筹备。经过两年多的准备,“2004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将于12月3日至5日在广州正式举办。相信无论对中国的企业界,还是对国内的学术界,都是一个良好的交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