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对当前一些企业文化建设的失败案例进行了详细地调研,同时也对自己的这些年的企业文化从业经历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地分析,在长期地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在这些失败的企业当中,企业所塑造的企业文化并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存在着严重“幼稚病”的伪企业文化,具体体现的症状就是企业文化的脆弱性。
为什么说企业文化患有幼稚病呢?是不是笔者在搞耸人听闻的由头来哗众取宠呢?绝对不是这样,这是笔者出于一名企业文化建设者的良知而发出的最真诚的声音。笔者在近三年来的从业经历中,深刻地体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艰辛,而且也品尝到了不成功的企业文化所带来的苦涩,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调研,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结果。下面笔者结合几个实际的案例,与大家讨论一下企业文化“幼稚病”,也许读者会从中领悟出这样的道理。这几个案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企业文化的“脆弱”性,但是,在这里笔者郑重地声明,我的观念存在一些偏差和不完善的地方,欢迎大家交流和讨论,我想只有在反复的论证与实践中,才能真正建立起属于中国的企业文化,这将是笔者下一步努力探索、研究的方向,我真诚希望通过所有企业家和企业文化人地交流、沟通,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特色的企业文化之路。
企业文化的脆弱性体现在企业家对企业文化认识的弱智上,正是这样弱智的认识,导致愚蠢的举动,使企业走向了衰落,笔者对此深感痛心。
在1996年,在辽宁有一家这样的公司,仅仅200人小公司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吞并了拥有上万人的五家大公司,创造了让世人为之惊诧的“蛇吞象”奇迹。在总结企业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时,该公司的领导曾经这样自豪地说:“正是某某公司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所产生的活力和凝聚力,才使得公司能够诞生出这样的奇迹”。其实这家号称拥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只是扒了企业文化的一层皮,口号式的文化看起来、听起来很美丽、很动听,但是却没有多少实用性,这样的企业文化隐藏着严重的后患。
不到短短五年,这家正在蓬勃向上发展的企业却步履蹒跚,面临着生死存亡危机。为什么企业会出现这样被动的结局呢?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呢?其实分析这家企业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这家企业的病根归根结底就是企业文化。
这家企业是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脱胎于大型国有企业的单位,虽然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但是在一开始建立的企业文化,就是脆弱的企业文化,具体体现在是企业文化大而空。而且在这样的政绩文化基础上,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一批虚有其表的中层领导粉墨登场,凭着溜须拍马的工夫,尽力满足着领导好大喜功的思想意识,就是为了神化领导意识,夸大领导作用。
就在这样的环境催化下,一个年轻的企业失去了活力,失去了青春的激情,变得垂垂老矣,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南宋诗人的一首这样的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京”。于是这样的境况弱化领导的危机意识,在歌舞升平的气氛中,企业的领导层构想着脱离实际的“世外桃源”美丽宏图。一个让企业无法消化的大项目启动了,而且是带着严重的政绩工程色彩,在当时喧嚣狂热的房地产热催动下,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就这样匆忙地上马了。在这座不到150万人口的中小型城市,一座十多万平方米的大型豪华社区开始轰轰烈烈,从开始立项到建成,整整用了四年时间,期间由于资金不到位,一直是建建停停,而且新建成的社区还存在遗留着严重的后患。当初开盘时候,房价每平方米3000——50000元,到了最后降价到每平方米1500元以下,仍然无人问津。当初这家企业设想打造这座城市最名贵、最高档、最豪华的社区却成为存在严重的问题的楼盘代表,而且在当时最让这家企业骄傲的第一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却成为了在大型建设会议上最失败的事例被点名批评,到了现在,这座楼盘和这家企业基本在传媒和大众面前销声匿迹了。这家企业由于背上了这个沉重的包袱,从刚刚开始起步时候的意气风发,到现在灰头土脸,就这样从煊赫一时的“明星”企业变成“流星”企业,这样的代价难道是令人深省吗?当我们从根上去发现问题,就会懂得其实发生这样的结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这个企业没有真正的企业文化,企业的领导已经没有了肩负当初的愿景和使命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员工也没有人理解价值观了。最终在这家企业,领导倡导“敲钟”文化,就是提倡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于是,没有人敢为了企业未来站出来说真话,大家都抱着捞一把是一把的态度,吃空了这个即将瘦死的骆驼。在此衰落的过程中,企业的一些具有良知的优秀员工说了真话,得罪一大批人,最终结果是卷着铺盖卷只有走人。因此在短短几年,企业招聘来的大批的优秀人才来了又走,走了再去招聘,来了的人又走了。企业失去这些能够挽救企业于水火之中的真正人才,走向最后的倒闭是不可避免的!
而与之相反的例子,却让人看到了光明的一面。万科集团的创业人王石在北海项目上曾经有过同样的冲动,面对这个上百亿的项目,几十万平的开发面积,工程之浩大相当再造一个北海。如果在当时王石凭着一时冲动,选择做这个项目的话,那么今天的万科也许就成为我们缅怀的对象。为什么王石毅然地选择了退出北海呢?这是因为王石在听取了专家的分析之后,才感觉到这个项目的巨大风险和背后蕴藏着危机,如果做这个项目,先期投资将达到100多亿元,建成后的楼盘又销售给谁呢?经历了这瓢凉水之后的王石理智地选择了退出。其实王石的举动不正是万科文化所形成的理念,被万科的管理者忠实地执行,“超过30%利润的项目不做”这样简单的话语在万科说出来,虽然说起来很容易,但是真正在利欲面前保持清醒的人太少了。中国的企业为什么流星企业特别的多呢?那就是因为我们的企业真正缺少深厚的思想内涵,缺少一种企业的灵魂和思想,在利欲的抉择面前我们的企业家过于幼稚了,太容易冲动了,所以一招不甚酿成的苦果,只有我们自己的去品位这样的苦涩,但是有多少后来者能够引以为鉴!回顾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企业也是经历着这样的历程,一批暴力的行业大家拼得头破血流也要上,结果是不出几年,就得重新洗牌,一大批企业成为被淘汰的对象,所以我们的企业为什么这么短命。
企业文化的幼稚病集中体现在“说”和“做”的严重脱节上,这样两层皮的文化,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笔者对此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
近期,笔者为一家公司做企业文化设计,这是一家大型的私有企业,当时这家企业前景光明,很具有发展的潜力。笔者很欣慰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去挖掘和塑造该企业的企业文化。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笔者就发现这家企业存在一种严重脱节的现象,有时候当一些制度制定出来以后,但是到了实施的时候,却走了样子,没有严格而科学的考核做跟踪,于是辛苦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就成为一道画上的风景。只有人去欣赏,而没有人去真正置身其中,领略企业文化的魅力。
当8月份,企业发生一场严重的人为事故,企业的经营急转直下,一泻千里。这时企业领导不得已采取裁员、调整战略等措施,于是企业文化自然被摆在了第一个被裁掉的位置。其实企业的领导没有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当时笔者下这家出了问题的企业调研的时候,这家下属的公司领导是台湾人,他不屑一故地对笔者说他是台湾人,他领导的企业应该具有台湾文化。而这个子公司的企业文化领导人竟然提出了在集团的基础上,再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而这样的文化与集团的企业文化根本就没有多大关系。正是这样的山头主义严重制约了企业按照正常规律发展,在这样的小团体带领下,这个企业偏离的航道,结果造成了触礁事件,最终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而当集团领导把这个企业的全体领导班子解聘时候,也不知道此刻他想到是什么?而在当时事故还没有发生之前,笔者认真分析了企业的实际状况,以及发生这场事故的原因,曾经向集团领导提出这样的建议,必须在全集团进行一场整风运动,彻底建立起真正的“大集团”企业文化,而不是“小企业”文化。但是,企业的领导人认为经营效益放在首位,企业文化只是配合经营,而且企业文化必须为经营带来效益,结果发生了这样的结局,企业领导人只想着去补这个“牢”,其实他还没有认识到企业的内部披着羊皮的狼才是最大的隐患,如果不彻底肃清隐藏在企业的“狼”,那么企业迟早会被这样的狼吃掉。
为此,笔者感到深深地惆怅和悲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整风运动,虽然这样的运动曾经造成了冤案。但是正是整风运动的进行,才肃清了革命队伍中不坚定的异己分子,实现了革命队伍的纯洁化,并且使所有党员干部坚信共产主义思想,为实现革命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毛泽东主席力荐所有共产党员读《甲申三百祭》一书,其中真正用意就是让所有共产党人明白,作为革命失败代表的李自成不正是犯了思想上错误!在革命即将成功的时候,农民革命军最初的理想可以说已经实现了,但是失去了奋斗目标的农民军的思想工作却严重滞后,各个人都想着拥有豪宅、良田、美女,而没有想到如何稳固天下局面。最终,一盘散沙的农民军被吴三桂引狼入室,远在冰天雪地的努而哈赤的后裔不费吹灰之力击败了农民军,酿成了一出历史上的悲剧。
由此可见,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脆弱的文化导致了这场潜在悲剧的发生。但是我们就不能因此断定企业文化就是脆弱的,只有建立起真正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广大员工真正认同企业文化,理解企业的历史使命,理解企业的愿景,确立真正的企业价值观,并使得所有员工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那么我相信这样的文化足以支撑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也能够避开企业在前进征途上的重重困难,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基业长青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