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广州举行的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指出:单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参与竞争而造成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竞争模式已经走到了极限,在国内国际市场和政策面都开始碰壁,中国相当一批企业正面临战略性危机,必须通过转变竞争模式和改变企业文化来走出困境。下面选编此次论坛上部分观点。
A 民工荒的警示
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针对“民工荒”的问题,广东商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谢泽宪副教授指出,20多年来,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外生性特点,即经济发展对外来资本依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对外来劳动力依赖和对产品出口依赖。外来投资拉动和外来员工的辛勤劳动是支撑广东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发展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民工荒”的出现一方面提醒广东企业必须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以摆脱生产要素低的比较优势,逐渐削弱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民工荒”也提醒广东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把人当工具”的原始企业文化,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新型企业文化,这样才能留住员工,特别是留住有技术专长的员工;只有通过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企业文化,一大批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人的创造性的劳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程路也指出,今年初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出现的“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发出的一个明确的要求调整的信号,“民工荒”告诉民企:企业只有构建合谐的劳动关系,才可能长期持续地发展。
B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寿命长短
就像任何生物一样,任何企业都有一个生长—兴盛—衰退—死亡的生命周期,那么,决定企业寿命长短的因素是什么呢?与会专家学者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之本,是决定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表示,任何企业都有一个生命周期。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60%的企业生命不超过5年。我国的企业经过20多年的生长发育,目前已经进入优胜劣汰期,估计在未来不是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现在的民营企业200强中有一个生存下来就算不错了。这种企业间残酷的生存竞争提醒我们,企业必须具备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能力,适应变化、战胜变化、主导变化,才能不断生存发展。而企业要具备不断变革创新的能力,企业文化建设是灵魂,企业团队建设是根本,企业制度建设是保障,企业战略管理是手段。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之本,正是企业文化使企业具有类生命的意义和类生命的能力,如同思想精神一直是作为人的根本质素和灵魂一样。一个企业没有自觉和正确的企业文化,也可以生存发展一段时间,但是绝对不能持久,有了好的企业文化,并不一定保证企业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拥有生生不息潜力的企业一定拥有优势的企业文化。
中国社科院教授刘光明用这样一句话来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国家的富强靠品牌,品牌的背后靠文化。”他表示,按照国际惯例,在企业文化中投入一美元,可产生227美元的效益;另外,美国通用电器每年仅在员工培训这一项的投入就达10亿美金。这些数据和事例都说明企业文化建设是个非常值得投入的领域。相比较而言,我国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滞后太多,总体上根本很少有这方面的投入甚至没有投入,最多就是喊口号,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误区。可喜的是,最近国资委下发文件,要用3年的时间加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而且要求大企业设立企业文化的专项资金,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能认识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C 企业走出危机的出路
创建文化型战略型企业势在必行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赵红岩指出,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危机,理论上有三条出路:技术创新之路,可创新一个时代;价值创新之路,可创造全新的市场效益;加工中心之路,就是成为国际资本的加工区域。中国当前难以走技术创新之路,也不甘心仅仅成为世界加工厂,因此,实际上只有价值创新一条路可走。所谓价值创新,主要是对现有产品在效用、功能和美誉度方面进行创新,属于市场创新和消费功能创新。而要实现价值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加快企业内在质量和质素的提升,创建文化型、战略型企业;二是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档次和品牌效应,反低度化,走出同构化陷阱;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策略,提升企业的战略层次;四是增长与积累企业智力资源,构筑文化资产,延伸价值链。以上几个路径都或多或少地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因此,构建全新的企业文化,是当前中国企业走出战略性危机的一个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