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BYC) 是中国石化和德国巴斯夫以50:50的股比共同出资设立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双方公司均一向产品质量出众,更以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而闻名,巴斯夫与中国石化的这段成功姻缘,带来的是中德用人之道的碰撞,还是融合?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亚克博士(Dr. Paul Jacobs)。
“雇员期望”影响 公司人力资源战略
记:尊敬的亚克博士,BYC仍然是一个年轻的企业,外界对它的用人并不十分了解。请问BYC现有员工多少人?最终会达到怎样的用人规模?今年的招聘计划又是什么?
亚克:BYC的确还很年轻。我们是从2000年12月份才开始运作的,刚开始的时候这里只有10名员工,而现在公司已经拥有约1300人。在2005年我们大致会录用80—90名员工,当然这还要取决于公司的离职率,如果有人离开岗位我们会立即寻找候选人替补他们。在2007年,我们希望公司达到员工1600名。
记:据了解,BYC是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雇员期望”的双重要素来共同制定人力资源战略。那么在具体人力资源工作中是如何做到反映“雇员期望”呢?
亚克:我们关注员工的发展要求。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一提到个人发展似乎就指晋升。但实际上看一看我们的组织结构图就会发现,管理层的职位只占很少比例,晋升高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有很多方法解决员工的发展问题,例如授权——当一名员工能够胜工作中的某一项任务后,我们就会给他/她在这一项上的充分自主权,而不用时不时去请教上司“我能这样做吗”、“你能签字吗”,因此员工可以通过一次次授权而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当然授权这些只是个人发展的一部分,表现优异的员工在BYC依然拥有晋升机会,像现任的人力资源部门某分部经理,就是从行政助理晋升到这样重要的位置。巴斯夫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都有自己的发展计划,具有高潜质的优秀员工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记:您刚刚谈到晋升空间的问题。人们对外企存在一个普遍看法:玻璃天花板。我想请问一下在BYC的管理岗位中,中国籍成员有多少?你们承认玻璃天花板的存在吗?
亚克:BYC是一个中德投资各占50%的合资企业,在我们1、2、3层的高级职员中巴斯夫和中石化也相应各占一半。很多企业内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玻璃天花板,在BYC里天花板的高度是低的。这对普通员工来说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们的用人方式是要让员工能得以越过这个天花板。巴斯夫有一个用人传统,即在不同的投资国家都尽量实现本土化,也就是说在天花板之上的位置中也尽可能用本土人才。在BYC中巴斯夫任命的11名高层管理人员中,已有3名为中方人士,并且我们有意图将这一比例提高。此外我还可以肯定的是,BYC的优秀员工会被派到全球各地的巴斯夫企业中培训、锻炼,回国后他们中一定有人会跨到天花板之上。
10种声音和1种声音 ——中外雇员比较
记:既然谈到中外员工,能否插入一个小问题:请为中外雇员作一个简单的对比?
亚克:哦!这可不是什么小问题!(笑)首先必须明确,无论哪一国的雇员都会有很多种。何况中国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与外界的接触还在不断接触到一些新想法、新理念。通过在国外的工作经验以及和上海、香港同事的接触,我认为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开会时,不同级别的外国雇员间可以畅所欲言,而中国员工的等级观念会比较强,很难听到下属的声音。可以这样概括:10个老外开会时有10种声音,开完会后统一成1种声音;10个中国员工开会时只有领导一个人的声音,但工作时大家可能反而会各有想法。当然这些差异有文化上的原因。
BYC眼中的人才标准
记:BYC在挑选人才时的标准是什么?
亚克:基本上我们是一个生产基地,因此我们的员工大多数是操作工和维修人员,在公司的1300名员工有700-800人。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技术教育背景。从职位和数量上看,技校和职校的毕业生是我们最主要的招聘对象。而对其他的职位来说,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则应该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如果我们需要有经验的候选人,我们会期望他/她是一个在本岗位内,通过刻苦学习和钻研,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相关工作经验的人;而不是那些虽然拿了几个学位或证书,却只拥有单一而有限的工作经验的人。。
我的建议是,在本行业中做的更好,精专比盲目拓展更重要。
啤酒与五粮液
记:您爱喝啤酒吗?
亚克:当然,不过我同样也喜欢五粮液!(大笑)
记:有人说啤酒就是德国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因为啤酒代表了沟通。德企中是否特别重视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和同事之间?
亚克:首先我们是化工企业,工作时安全第一,禁止喝啤酒!如果工作之外我们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当然会喝啤酒或白酒,这会对沟通产生巨大影响!也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办公室里我和其他外籍雇员办公室的门窗都是开着的,任何人都可以进来,外面也可以看到我和谁谈话;而我不明白为何中国员工的办公室总是关上的。我想除了下班后喝酒,我们更重视工作中的沟通。
记: 我很喜欢您的幽默感,但在很多人眼中,德国人是以严肃、一丝不苟甚至刻板而著称于世的。这一点反映在德企中,会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要求等产生影响吗?
亚克:BYC的50%由德国投资,但并不是所有巴斯夫任命的外籍雇员都来自德国,可能是因为公司想搜集世界各地的幽默感吧。(笑)我是比利时人,但30年的德企经验使我很清楚德国的民族特性:直接,力争完美,有时候过于详尽。尤其当与中国员工一起工作、看到他们工作的结果有时候是“差不多”和“马马虎虎”的时候,德国专家们会感到压力,因此格外强调事事合乎标准。当然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好方法,巴斯夫的首席执行官常说,我们要从两种不同文化当中吸取各自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