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则处于核心地位。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始终保持社会文化的先进性,也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及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过不同阶段、不同主题、不同模式的改革探索,仍存在着众多问题。提到国有企业,人们就会想到陈旧的体制与落后的机制,提到国有企业的改革,很多人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产权制度的改革。中矿金业用发展实践验证了一个理论: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实现国有企业的振兴发展并非只有产权制度改革一条路子。
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主体,企业文化创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与社会文化同样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中矿金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即将倒闭、负债9亿多元的地方国有企业短时间内发展为年利润达5亿元、亚洲最大黄金生产企业,其改革发展实践便是一个典型例证。
改革必须要重视阶段性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从理论上讲,就是在我们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相对合理的社会制度,用这种制度去解决、规范、调整、协调各种社会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矛盾,例如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就是首先要使各种社会矛盾相对和谐),从而形成一种更利于社会发展的良好机制,最大限度地解放、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目的,任何的改革都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理想的社会发展环境是依靠完善的制度与体制来构建的,然而就国情而言,运用改革的手段达到这种目标将会是较为漫长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中国选择的渐进式改革本身需要较长时间;其次,由于受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国人将有较为漫长的思想转变过程;再者,由于中国以资本积累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较为短暂,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向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由于以上多种原因,注定我们的改革将会是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众多的改革目标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要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换言之也就是制定改革方式与目标时必须注重其阶段性特征。
依据上述理论,我们在制定改革模式或者方案的时候,不仅要依据这一阶段的具体情况,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选用不同的改革模式。这也正是我们把中矿金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矿金业)的发展经验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的重要原因。
从负债9亿多元濒临破产倒闭到当年扭亏,中矿金业用仅仅3年多的时间实现了年利润达5亿元的发展“神话”。那么,中矿金业“化腐朽为神奇”的法宝是什么呢?调研之后人们便可以发现,既非是“一股就灵”的股份制改造,亦非“国退民进”式产权改革。我们通过对该现象的深入解剖,可以得出答案:“中矿金业现象”的核心力量就是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也就是说,先进的思想观念是中矿金业发展的制胜法宝。应该指出的是,运用这种创新的思想观念,中矿金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选先后使四家企业创造出从低谷步入辉煌的成功案例。企业扭亏必须先从人的思想上“扭亏”。这是王永选面对当时人心涣散、思想悲观、行为懒散的中矿金业现状提出的口号,并将“教育、培育、调整、规范、振兴”作为第一个阶段工作目标。“教育”就是扭转职工消极思想;“培育”就是执着追求、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调整”就是优化企业生产结构;“规范”就是规章立制,规范企业行为;“振兴”就是振奋精神。
面对当时濒临破产的局面,王永选不是急于调整机构与人员,而是首先通过“更新观念,重塑自我”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指导、规范他们的行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发展氛围,从而为各种企业内部改革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理论上去分析,改革作为政府的一种政策性安排,必须以相对的环境和具备某种条件为基础,而改革的对象———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可谓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此说,在“中矿金业现象”的形成过程中,观念的更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以人为本”从观念起步
人作为社会或企业一员,在社会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实践着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也享受着发展带来的精神和物质的双层变化,同时自身的人生理想在发展中得以实现。若按行为科学分析,人的社会活动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种形式:内在,即大脑的思维观念;外在,即语言与行为。人的语言与行为听令于大脑指令,大脑指令又受精神意识与观念所决定。可见,人在社会中所有表现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观念。然而观念却深藏于人之内心,是任何的管理制度都无法触及的。只有使受管理者的思想与言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才是最为成功的管理。要达到这种管理目标,就必须先以从人的自然属性、需求等方面入手,了解管理对象想什么、要什么。既要重视其个性基本需求的相同点,又要注重个性间的差异,同时更要着重围绕管理目标塑造人的集体大局观念,这也应该是在管理理论中纳入“以人为本”原理的真正内涵。
仅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大体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工作定额原理和标准化,强调雇主与工人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要合作;第二个阶段主要以行为理论为代表,其最大的特点是重视了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在管理中的作用,如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地位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三个阶段则是丛林派,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并已发展到文化管理理论阶段。
从目前众多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尤其是在中矿金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笔者在长期从事国有企业的采访工作中,得到一个人们不愿承认却不能回避的结论:在目前众多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国有企业中,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催人上进的企业精神(或者说企业文化)实则是该企业领导者思想观念的扩展与升华。众多的国有企业领导者在外部约束、激励、监督机制尚不完善的环境中,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生价值观、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与对党高度忠诚的负责态度和拼搏奉献的精神,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极具凝聚力的企业精神,这种企业精神对职工的感召、激励比实施任何的制度管理更有效。若对国内外的众多优秀企业做一下研究,会找出一个共同点:每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首先要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在当前的改革阶段,中国的国有企业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再以领导者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为核心组成一种指导本企业发展的企业集体观念;其次才有合理的管理制度,换言之,可以说管理制度是为企业集体观念服务的,而不是前者在规范后者。
当初面对倒闭的企业,中矿金业并不是急于去组织恢复生产、提高企业效益等“传统疗法”,而是从干部职工思想观念上找原因。凭借多年来“治疗”倒闭企业的经验,王永选意识到:企业的“明亏”其根源在于人的思想观念上“暗亏”,企业扭亏,员工思想必须先“赢利”。因此,在企业的第一次全体管理人员会议上,王永选同企业干部职工高唱《国歌》、《国际歌》。以此让员工既意识到企业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又要认识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只能“全靠我们自己”。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员工逐步从对企业前途(与自身前途)的悲观失望,转变为自己的幸福(企业的发展)靠自己创造的统一目标上来。通过重塑自我,实现从思想到行动的转换,使其欣然接受或参与企业改革。以上述改革阶段性理论去分析,就是通过扭转员工思想观念的方法,为企业今后的改革与新管理制度制定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企业扭亏,观念先“赢利”,既是中矿金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做法,也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从这个经验中可以总结出一个理论:在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发展阶段,或者在特定的企业(或地方)改革实践中,思想观念与制度建设同样重要。一个企业必须用一种正确、合理、科学的思想理念去吸引、指导、激励、统一其他的多元思想,这种思想不但要在企业中占主流,而且还要处于领导统治地位,使之成为集体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让众多的个性思想服从于这种集体观念,形成一种相对统一的价值观、发展观与道德观,再施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企业才能健康的发展。
文化建设:新生存法则
文化在组成社会的多个因素中既处于基础地位,又是发展的源泉力量。从定义上讲,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换言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也是人从事社会化劳动的最终目的,反过来文化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因此,特定的社会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且影响人们的生存理论和行为方式能否尽快地从一种文化融入另一种文化。
就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是构成社会的一个经济单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与经济基础,因此,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或者说次文化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个企业的文化能力及在其影响下产生的创新能力、接受能力、应变能力也是一个企业所应该考虑并需要加强的重要部分。使自己的企业文化具有迅速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许多跨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实施本土化的基本保证,也更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不断变换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生存、前进和发展的前提,这也需要企业文化本身具有创新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四大创新之一(另三个分别为人本复归、产权管理、风险规避)。在破除人身依附观念的企业中,由契约关系形成的雇佣观念已不足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需要建立一种真正的、全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平等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强调人的素质对企业运行的重要作用,把塑造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作为企业的动力,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造就人,努力创造企业优良的人文环境。企业发展的过程实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企业间的竞争实则是不同内涵企业文化之间的较量与消长。从中矿金业的发展实际看,首先要创新企业文化,改变文化才能改变人,改变人才能改变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和运营机制,企业的活力才能充分激发出来。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分析,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人、财、物等要素的管理,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和最佳的组合,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人的要素中,世界观、价值观等精神因素是加强管理的核心和动力。这是因为科学的管理模式要靠高层次管理思想的指导,企业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还必须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企业文化建设正是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整体优化管理,引导员工自觉地去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达到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从企业文化的建设形式上去分析,目前很多的企业仅仅注重外部形象的塑造与内部制度的制定,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真正的内涵,而那也恰恰就是使员工统一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的无形的集体价值观。实际上,企业文化的体现分三个层次:一是外部因素,包括产值、利润、形象等;二是内部因素,包括各种规章制度等等;三是核心内容,就是深藏于全体员工内心的精神因素,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真正目标。从定义上讲,企业文化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育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信念、企业风俗、习惯、传统等等的总称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企业经营意识、经营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等。可见,企业文化建设的实则意义是使全体员工形成统一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上文中外部与内部因素仅仅是浅层次的有形载体罢了。
研究“中矿金业现象”,不容忽视的就是独特的企业文化,更不能忽视的就是创新。如何衡量文化的先进性呢?就社会文化来说,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在当时的生产关系下是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样道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分不同的阶段,因此,文化先进性也应分为阶段性。例如,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缔造出秦汉大统与唐宋盛世,为何出现晚清衰败呢?究其原因就是忽视了文化的创新,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几乎一成不变地统治一个国家数千年,其结果就会使统治者形成一种守旧、封闭、封建的统治文化,容不得半点创新,这似乎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数次革新失败的真正原因。而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企业文化,其创新性与先进性的作用同样重要,在中矿金业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对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之所以有一些经济学者把中矿金业从困境中崛起称为一种“现象”,不仅是因为其在短期内创造出的经营“神话”,更重要的是王永选利用创新企业文化改革模式的巨大成功。巨大的利润仅仅是组成“中矿金业现象”的一个因素,也是“中矿金业现象”社会的外在表现,组成该现象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极具个性化的管理方式与创新制度;而构成该现象的最为核心的因素,便是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上述三大因素,可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者既是相互均衡制约,又有了强烈的因果关系,公式为:创新的精神文化统一员工的思想观念,再以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激发员工的工作行为,才能达到企业快速发展的最终目的。(下转第七版)
案例提示
1997年,素有“中国金都”之称的山东省招远市,为进一步整合黄金生产优势,发挥矿业的规模效益,把该市的三大黄金生产龙头企业重组成立山东招远黄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金股份)。然而,这种靠行政手段合并的企业集团不但没有发挥出规模效益,反而连年亏损。至2001年,招金股份已负债高达9.02亿元,累计亏损2.54亿元,银行欠贷6.5亿元,欠缴各类社会保险金1320万元,欠职工集资本息1517万元,拖欠基建工程款2.5亿元,金属亏损424.02公斤,4000多名职工和1000多名外用工连续4个月发不出工资……成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火山口”,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
为挽救即将崩溃的企业,2001年4月,山东省招远市决定把该市的北截金矿与招金股份实施合并,组建成立中矿金业股份有限公司。短短4年时间,中矿金业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发生了“凤凰涅”的重生,而且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4年,中矿金业实现利税5.23亿元,同比增长121.61%;自产黄金15万两,财政贡献达1.85亿元,同比增长23.65%。
中矿金业不仅创造了我国地方国有企业的发展“神话”,也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