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日益成熟,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逐渐从以前的以产品,市场为导向的战略转移到了人才竞争上了。虽然现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有不同的看法,有坚持渠道为王,终端制胜的,也有坚持核心技术为主的。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人才的竞争始终是各个企业的一个竞争的焦点,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载体了。
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人才的能量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从而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使企业成为一个常青的企业?
在诸多的方面的影响下,企业开始重视起企业文化来,但是,从中国的企业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是从当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角色上的变换,加之,中国人本身的一种好大喜功的心理,导致了企业文化在中国的企业导入时就已经变了味,是一种形式,一种口号,流落到俗套中了。
企业的文化的建设就如当年的品牌建设般,被众多的企业主视为企业的救命草。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导入企业文化,希望利用企业文化可以留住人才,使企业的员工的潜能最大化,使企业可以一直保持强健的发展,而生命垂危的企业导入企业文化,希望企业文化可以挽救企业,使之起死回生。一夜之间,企业文化建设红遍全国。然而,中国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始终流露于表面,继承了当年的国企的企业精神类似的一种口号式的模式,对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也只是一种形式,似乎这样就可以对外宣布,本企业也文化了一把,没有落伍,赶上了时代的班车。在这种口号的宣传下,试问,在这种企业主一相情愿的的心理下,建设成的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文化吗?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被多少员工所接受了,就算接受了,又有多少会一直的自觉的去奉行呢?
企业文化考验的是企业的一个执行力,而中国的企业从客观上讲,基本都是属于那种执行力低下的。加上企业的管理制度始终会应为人情变成一种形式,最近几年中国企业主都推崇企业的执行力的执行效果,但是,也只是理论上有操作性,实际却又是另一种操作。
笔者曾观察了多家企业的所谓的企业文化,基本都是属于笔者以上所讲的这种标语式的企业文化,真正建设的比较出色的类似海尔,TCL的企业文化被很多的企业所模仿,但是又有多少企业有他们的文化底蕴呢?说明了中国的企业的企业文化正在被泛化
这样泛化的企业文化体现在;
1)虚华而不实 中国更多的是民营个体私营企业,而这种企业主一般普遍学历不高,都是在中国早期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时候,经济条件利好情况下,掘的第一桶金,后来才开始有大跨步的发展的,因为当年是经济利好,市场紧缺,市场需求量大,基本也不愁销路的,很多是一夜暴富的,都有着种暴发户的一个特点。但是,在现在的市场产品基本同质,品牌众多的条件下,突围都很困难的时候,生存很困难了,也很少有企业主从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来考虑,更多的是重视企业的利益,利润。导致了发展上的一种不均衡,所以有民企“富不过三代“之说了。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而很多的企业都习惯短线操作,从而企业文化变成了一种宣传手法,并不被企业所重视。
2)企业的执行力低下 企业对执行的认识不深,依然还停留在一个就事论事的处理者的角色上,对自己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转变过来,要么就是习惯用自己的权威来进行治理企业,独裁式的管理方式,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要么就是机构臃肿,企业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慢,等重要信息传到高层的时候,等到开始决策的时候,市场机会已经过了,而丧失企业的发展机会。种种原因导致了企业的执行力低下
3)文化的冲突 高层的一些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往往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脱钩甚远,也容易和企业的员工的个人意愿相背离,就容易造成企业文化与企业员工的一种文化的冲突。大家都知道,企业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上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主的个人文化,理念上的,企业主的个人文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文化的形成,但是,企业主却往往习惯用权威来建立自己在企业中的形象,加上企业主和员工在利益的出发点的不同,往往就直接导致了文化上的冲突。
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是海尔,所以更多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始终依然是一句口号,企业依然还是在企业主的一相情愿的希望下,按照企业主的权威的意愿,这种精神寄托下建设中这种所谓的企业文化。逐渐,企业文化已经被慢慢泛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