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首广为流传的HR打油诗(STAR在天空一闪而过划下悲伤,DISC狂躁的音调在耳边张扬……完整版请百度一下),非常有意思,大家可以品一品。我多少觉得有些许自我嘲讽的意味,或许这只是个人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跟很多企业中HR尴尬处境倒也很贴合。和圈子朋友们聊天时,他们或多或少都也会跟我吐槽几句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
业务吐槽:
◆ “现在市场变化快,争分夺秒抢占高地,HR反应太慢”
◆ “不知道HR在干什么,一天到晚神神秘秘的”
◆ “什么这体系,那模块的,高大上的东西整了一堆,可是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HR吐槽:
◆ “业务目标不清晰,变化太快,今天说的,明天就变了”
◆ “感觉做了很多事,就是不怎么被认可”
◆ “好不容易做好的策划案,到了业务直接就挑三拣四,那些优秀的企业都是这么做的,就是不明白阻力怎么这么大”
这些问题就像是小两口吵架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关键问题还是出在了思维模式上。说完朋友们吐槽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公知们的一些看法,
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看法:
◆ “人事管理之所以毫无建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力资源人士认为管理员工和工作是专家的事情,而不是管理者的职责”
◆ “企业人事组织的讨论起点不能是普通员工和他们的工作,无论他们的数量有多庞大,真正起点必须是对管理者的管理。”
戴维·尤里奇的看法:
◆ “HR工作的起点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职能,而是业务,HR应当更多的地关注可贡献的成果,而非刻意开展的活动”
◆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人终将被组织淘汰,无论是员工还是HR都要由外及内的明确自己的价值并付诸实践,在创造用户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从上面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很多企业中的HR做了不少事情,但是买账的人少的可怜,究其原因,实质还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一、 提升全局系统思维:HR不单要注意自身的专业素养,更要培养全局的系统思维
1. 现代企业内部管理会呈现什么样的特征?
◆ 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使得个体诉求和影响力被放大,使得企业从过去以产品为主导向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转变,这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又直接导致计划赶不上变化,企业需要经常性地调整经营目标,且调整周期日渐缩短;
◆ 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在更多的经营活动环节上与用户建立联系,并且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组织层级、缩短决策链条、资源向一线倾斜、围绕用户搭建互动平台,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让企业在面对用户需求时,反应更敏锐、更灵活;
◆ ……
2. 人才在市场与组织之间的流动情况和总体要求是怎样的?(图1描述了从业务层面到人才供求管理之间的逻辑关系)
图1:人才供给与业务关系全局图
3. HR各专业模块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图2说明了HR各专业模块之间的关系)
图2:人力资源管理逻辑图
如今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发展,HR自我转型需求越发强烈,这也是市场产生的倒逼作用!但是,HR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经验体系,转型也只能沦为空谈。根据我的观察,有相当数量的HR同学,对人力资源各模块内在联系的认知仍然出于割裂的状态,或者似懂非懂的状态!如今HR面对需求的复杂多样性,如果不能系统的把专业串起来,就很难有效的识别需求和解决问题。从下面列举的典型问题不难看出,只用HR一个两个模块是无法清晰识别需求的,更遑论把问题解决掉:
1. 企业组织、岗位、职责随市场快速变化而频繁地调整着,如何高效调整以适应市场竞争?
2. 企业如何营造凝聚力强的组织文化氛围,如何构建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的弹性文化?
3. 企业不同的战略和商业模式对人员需求差异较大,如何有效调配和平衡?
4. 企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供给贫乏,后备人才如何发掘和培养?
二、 用户导向思维:HR要像一个营销人员一样,去思考如何抓住用户,并满足他们的需求
对HR来说,用户导向其实就是人才导向,说到底关键就是要持续做好用户口碑,不断保持良好的用户体验。好的用户体验应该从细节开始,并贯穿于每一个细节,能够让用户有所感知,并且这种感知要超出用户预期,给用户带来惊喜,贯穿HR活动与人才之间互动的整个链条。在日常工作中,HR需要有意识的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获取到用户的有效反馈,并不断加以分析判断,这里也推荐一个比较好用需求分析模型,KANO模型,下面的例子也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模型。这个方法能帮助有效区分哪些需求是有效的、重要的,在做事前就帮助我们进行有效决策。
图3:KANO模型
善用KANO模型对业务需求进行判断,并做出合理的决策,关键因素如下:
◆ 必须的(Must-be qua◆ity ):如果做好了,没什么感觉,如果没有做好,那就完了。像是给员工发工资,顺利发放,没什么,如果到点了没发,那就有可能炸锅了,因为工资按时发放是基本的质量因子。
◆ 吸引人的(Attractive qua◆ity):如果做好了,真是太棒了,如果做不好,也还好。像公司餐后水果福利,真是太好了,如果没有水果,也可以接受。
◆ 单项持续的(one-dimension qua◆ity):如果做好,很满意,做不好,就不满意。像是员工办理各种人事手续,越方便省事,我就越喜欢。
◆ 反向的(Reverse qua◆ity):如果没有这项因子,客户就满意,如果有了这项因子,顾客反而不满意。譬如喜欢安静购物的客户,店员越热心服务,他就越不满意。
三、 产品运营思维:HR解决问题全过程就像做一款产品一样,Think ◆ike PM(产品经理)
在不同企业中,内部管理会遇到各种问题和诉求,从产品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和诉求就像是产品需求,HR利用专业知识去设计出适合的产品来更好的满足这些诉求,整个过程类似产品从设计、研发到运营的流程。
现如今,对于互联网时代而言,速度比质量更重要,客户需求快速变化,无论如何你都很难满足全部需求,所以就要通过一次次的快速调整优化,来达成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
完美的产品不存在,但只要抓住能使用户感受最良好的那个点,把最痛的那个点解决好,有时就能以小搏大。HR常常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闭门造车、追求完美,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方案看起来很完美,实际情况是不接地气,触碰不到用户最痛的那点,再完美方案也就成了摆设。
结尾
HR应该将专业内化于无形,把注意力瞄准用户的痛点,结合HR专业知识和产品运营之道,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进而凸显HR真正的价值!
HR公会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ID:c◆ub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