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3月26日到沈阳的某创业园考察,建议企业负责人给科技人员股权。高科技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关键的科技人才意味着核心竞争力,不给股权难以激发、留任人才。
民营高科技公司已不乏员工持股的优秀样本,如华为、四通,而国企则十分少见。国资背景的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软”),在董事长刘积仁的带领下,走员工(包括高管)大量持股、彻底混合所有制之路,目前东软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1996年上市至今,东软总资产增长38倍、年营收增长70倍、年净利润增长逾10倍。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今天,东软混合之路对国资背景的高科技企业具有启发意义。
员工持股力度颇大
中国的国企搞混合所有制千差万别,东软进行得早且彻底。
追根溯源,东软是校办企业,即国企。脱胎于东北大学,于1991年成立。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东北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刘积仁,其博士论文被日本阿尔派公司看中,双方于是合作成立公司,东北大学、阿尔派分别占股51%、49%。
其后,央企宝钢集团、日本东芝、美国英特尔、荷兰飞利浦先后成为东软的重要股东。东软形成股权相对分散、制衡且股东国际化的格局。
东软在员工持股方面力度颇大。创业初期,东软几近全员持股。刘积仁称:“1992年我们就让员工成为股东,那个时候大家集资入股,一元钱一股。一开始员工持股比例是25%,后来经过融资摊薄到了10%……当时的想法就是,每位员工都拥有公司的股份,是公司的主人。”一开始比例是25%,此力度相当大。
1996年,东软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当时员工合计持股7.27%,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刘积仁自然更是身家不菲。东软1999年起展开了第二次员工持股,按照“自愿参加、集中管理、统一运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实施了职工持股计划。东软的员工持股公司慧旭科技2011年3月持股东软达17.17%,当月这些股份被分给各员工股东。相较入股价,增值超10倍。员工持股造就了一大批富翁,据悉,东软早期的一些司机,因为持股,得以住上了别墅,和东软总部连成一片的别墅区规模庞大。东软的员工持股并没有曝出国资流失、违法违规事件。
截至2013年底,东软股权分散,没有控股股东,是真正彻底的混合所有制,前六大股东持股分别为: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东北大学旗下)17.62%、阿尔派公司15.58%、宝钢集团5.13%、东芝4.74%、英特尔2.6%、飞利浦2.03%。目前刘积仁所持东软股份市值6000多万元。
股东结构促治理完善
优化股权包括股东结构,促进了东软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公司治理的完善。
首先,东软的重要股东在相当程度上可谓战略性股东,直接促进了公司发展。如1996年,东软与东芝合资成立系统集成公司;2011年东软与东芝合资成立沈阳东芝东软信息系统公司。1998年,东软与宝钢集团合资成立东软信息产业公司。2014年4月东软和英特尔宣布,双方将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拟推出国内首款基于英特尔架构的企业级移动终端解决方案,标志着东软在产品工程业务转型和云服务业务拓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些合作,推动了东软的开放式创新,一改过去强调自主创新、民族创新,企业关起门来单枪匹马搞研发的局面。刘积仁表示,对东软而言,开放式创新代表了不断寻找公司持续高速发展的技术与商业模式,以寻求业务创新;代表了通过联盟与合作的创新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快的成长,以参与到全球产业分工和竞合中。
第二,促进了公司治理特别是董事会治理的国际化、市场化。从一开始,东软的重要股东阿尔派一直派驻董事。目前东软的9人董事会里外国人3位,阿尔派、东芝各派驻一名非执行董事,一位执行董事为德国人。刘积仁称:“国际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让我们比较受益的,我们较早地引入了外国的董事进董事会,来吸收更多国外的营养,现在我们的董事会也一直保持国际化。这样能够集成远远超过我们能力和智慧的资源,为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国际并购策略的安全实施提供很多经验和支持,推动我们国际化的发展步伐;也让我们能够有效地回避风险、控制风险,得到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信赖。”
按东软的官方说法,国际化、专业化的董事会,有效推动公司治理结构持续改善,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
第三,国际化助力市场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高管薪酬,刘积仁2013年度年薪380万元、德籍执行董事年薪301万元,这在传统国企是不可想象的。上市、股东多元化、董事会国际化等手段,使传统国企“一言堂”、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在东软难有生存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东软曾获上交所2010年度董事会奖,现为上交所“公司治理指数”成份股。
国企激励更需政策驱动
以“3万元、3个人、3台286电脑”起家,2013年营收74.53亿、净利润4.11亿,成为国内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东软显然成果颇大。这其中员工持股的“内驱力”作用毋庸多言。其间,国资、员工、其他股东获得了共赢,国资的增值惊人。
在彻底“混合”方面,东软具有启发意义的是员工持股。一直以来,国资背景的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的员工持股、股权激励在监管层非常严格。比如,2008年发布《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后,非上市国企就没有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审批高管、员工持股的案例。再如,2013年,A股共有153家上市公司公布股权激励方案,其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4家,占比仅9%。国资包括高校背景的高科技上市公司,目前实现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的也乏善可陈。
然而,国资背景的企业搞员工持股、股权激励,高科技企业无疑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原因在于:不论国际国内,高科技行业在股权激励普及性上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高科技行业持股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一些企业接近全员持股。不大力进行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安排,国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保障?
需要警惕的是,连东软这样大力度搞过员工持股的公司,也会面临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前两次员工持股过去很久了,早期的司机住了别墅,最近这10年入职公司的人呢?以最近三年为例,东软净资产收益率均不足10%,仿佛显示内在动力不足。股权激励方面,东软或许得抓紧跟上。已走在很前面的东软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国资背景企业?
正如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所言,“只有实现员工持股,承认人力资本价值的企业才是好企业”。然而,长期以来,国有资产流失可谓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的拦路虎。但时至今日,这已并非一个大问题了。正如国企起家、经历了国企改制的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表示:“我相信经过那么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资产流失这种担心,我认为是有点过虑了,因为现在有很多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评估,在改制时候的资产的价值,是能够做得比较公平的。确实中国的这轮国企改革要避免像俄罗斯改革这种结果,在很短的时间让少数人用很低的代价来摄取其实很有价值潜力的国有资产,我相信在中国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这一点是次要的。”当前,国企员工持股、股权激励,完全可以做到公开、公正。
链接
员工持股计划分为非杠杆型和杠杆型。非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公司每年向该计划贡献一定数额的公司股票或用于购买股票的现金。这个数额一般为参与者工资总额的25% ,当这种类型的计划与现金购买退休金计划相结合时,贡献的数额比例可达到工资总额的25%。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主要是利用信贷杠杆来实现的。这种做法涉及职工持股计划基金会、公司、公司股东和贷款银行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