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领域,利用“鲶鱼效应”刺激其他成员(沙丁鱼),从而增进和保持团队和组织的活力,似乎已经是常识.没有人怀疑“鲶鱼”的积极作用,但如何控制“鲶鱼”的消极作用,则未受到大家充分的关注。
【问题类型】人才激励
【案例详情】
企业只有有了压力,存在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危机感,才能激发进取心,企业才能有活力。
在这方面S公司做得非常出色,值得借鉴。有一次,A先生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许多企业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约占二成;二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才,占二成。而自己公司的人员中,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也许还要多些。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其更具有敬业精神,而使第三种人减少呢?如果对第三种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淘汰,一方面会受到工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其实,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只是与公司的要求与发展相距远一些,如果全部淘汰,这显然是行不通。
后来,A先生受到鲶鱼故事的启发,决定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他首先从销售部入手,因为销售部经理的观念离公司的精神相距太远,而且他的守旧思想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下属。必须找一条“鲶鱼”来,尽早打破销售部只会维持现状的沉闷气氛,否则公司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努力,A先生终于把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武太郎接任S公司销售部经理后,凭着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公司在欧美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A先生对武太郎上任以来的工作非常满意,这不仅在于他的工作表现,而且销售部作为企业的龙头部门带动了其他部门经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S公司深为自己有效地利用了“鲶鱼效应”而得意。
从此,A公司每年重点从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干的、思维敏捷的、30岁左右的生力军,有时甚至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触电式的感觉,业绩蒸蒸日上。
【华恒智信点评】
通常来看,当团队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发生过变化的情况下,一个员工的“与众不同”会增加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通常情况下,鲶鱼效应通过以下的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从外部引进了新的人才,带来了新的思维与想法,甚至给组织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或是那些“鲶鱼”能力较强,周围的人群总是在关注着他们,出现“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然而,在企业中应用鲶鱼效应时,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企业在出现职位空缺时,不可一味地引进外部人才,也应该多考虑内部人才,使员工感受到被重视,感知到自身的发展机会。否则,团队的积极性会减弱。另外,企业应意识到“鲶鱼”也有本身的缺点,所以切记不可过分高估“鲶鱼效应”的作用。同时,企业应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并在日常事务和考核中做到公平公正,从而对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