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企业从一开始,都有自己的文化,但这种所谓原生态文化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否有利,值得认真审视。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定位难,而企业文化变革更难。所以,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要走好企业文化建设之路,下好每一着棋。企业文化之路走好了,企业就能迈上经营管理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一顺百顺;反之,企业文化这着棋没下好,企业就会捉襟见肘,处处受阻,举步维艰。
企业文化以其愿景、使命、价值观等核心内容主宰着企业的战略发展导向,这种战略牵引力是由企业文化本身所散发出来的一种精神动力,有了这股精神动力,企业与员工就会达成共识和默契,形成一种不成文的心理契约,构成双方互动的信任关系,这为企业组织上下左右关系的自然维系奠定了精神基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企业具备了潜在的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精神问题解决了,下一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企业文化转化为有效的战斗力和执行力,执行力的核心是自觉履行责任,责任是信任的延伸。履行责任,马上执行,到了这一环节,说明企业文化在员工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就是企业文化落地了。
我曾经提出企业文化“双任剑”理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最基本的要素,企业文化本身也有自己的养成环境,一个是以信任为核心内容的心理环境(也称软环境),一个是以责任为核心内容的行动环境(也称硬环境)。企业文化的形成,路径依赖包括特定市场、用户价值、企业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起了决定的作用,一般解读企业文化都从解读企业的路径依赖开始。而企业文化环境的形成,也就是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也是有路径可循的,这个路径取决于两个端点,即企业文化从信任开始,归宿就是责任执行。信任建设,重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软环境,使员工与企业之间达成心理契约;责任建设,重在塑造企业文化的硬环境,强化员工的执行力。企业文化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构成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是管理的一项职能,拆开讲,“控”是引导,即通过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来引导;“制”是约束,即通过建立责任制度来约束。
一、信任与责任失之偏颇,必然导致企业文化失败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新一轮热潮的兴起,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理论丛林中被推到了至尊的地位,文化的作用不但能征服世界,也能征服市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看到了这点,政治家、军事家看到了这点,企业家、管理学家同样也看到了这点。企业文化重要,企业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的共识。据有关专家研究,进入2002年500强的每一家美国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正是由这种独特企业文化孕育出的独特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成了推动美国企业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美国学者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勒斯合著的一部《基业长青》,揭示了西方百年企业的成功历程,其基业长青的奥秘令多少中国企业家倾倒。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企业文化理论引入中国已有20年了,在这20年中,尽管中国企业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变革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而且诞生了一批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成长了一批明星企业,改造、整合了一批国有企业,但真正懂得运用企业文化成为核心竞争企业的并不多,将文化转化为管理之道的企业更是为数寥寥。许多中国企业热衷于学习那些具有百年文化底蕴的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之道,但往往食“洋”不化,重表轻里,成为东施效颦,一则不善于将企业文化之理本土化,二则急于求成,不得企业文化管理的要领,囫龙吞枣,“旧式”下锅,不但企业文化没有给企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因为多了一个“累赘”而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的一根致命的软肋。可以这么说,基于国情、体制、历史传承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基业长青》中的许多经验对中国企业并不完全适用,毕竟我们现在看到的“基业长青”只是西方企业百年之后的一个结果,其百年过程是我们难以体会得到的。
为什么企业文化这个好东西会在多数国内企业中见不到成效、看不到希望,变成虎头蛇尾,最后以失败来评判呢?从我的观察分析来看,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将企业文化看得过于复杂,在管理上将文化变成了谈经论道、玄而又玄的“莫测学”,所谓管理上的至高境界,无不体现了一种“形而上”主义;二是将企业文化看得过于简单,主要体现在形象识别方面,这种就外不就里的做法,往往急于功利的宣传,这是一种“形而外”主义。
如果深入到企业文化内部环境分析,就是没有把信任与责任这两个轮子同时运转起来,要么只重视信任,靠人治来管理企业,要么只相信制度,靠法治来维持企业。由这两种极端产生了两种畸形的企业文化,一种畸形就是所谓信任型的企业文化,这类型企业文化在国有企业中比较普遍,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过来,所具有的信任观念并非完全来源于管理上的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有一部分是在“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思想等政治理念主导下所产生的“大信任”意识,还有一部分是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正之风影响,产生的讲关系、讲裙带等不正常的“小信任”意识。不管“大信任”还是“小信任”,终究是人治,轻视法治或者脱离法治,这种企业文化肯定不能算成功的,长此下去,企业迟早是要出问题的,要出大问题。近年来一些国有煤矿企业为什么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就是一个主要原因。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信任与责任不能划等号,信任是代替不了责任的。
企业文化的另一种畸形,就是所谓责任型,这类型企业文化在外资、合资企业中比较突出,许多跨国公司来中国办企业,由于价值观、文化背景的不同,原来的企业文化不容易在中国本土得到员工的认同,加之沟通、交流方面的障碍因素,企业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通过建立心理契约来管理员工,只能从制度上加以约束,靠硬性的奖罚制度管理员工,由此造成老板与员工的对立情绪和行为屡屡发生,有的外资老板甚至泯灭人性,侮辱人格,体罚中国员工。我们说,这种所谓的企业文化不是与时俱进,而是逆潮流开时代倒车。
二、定好位,起好步,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建设企业文化,比起那些上规模、上岁数的大企老企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从零起步,或者一步到位,或者按照既定的文化轨道逐步到位,这中间可以省去很多无形损耗和变革成本,就像一个刚诞生不久的婴儿,时刻注意打好各种预防针,提高企业的免疫力,就能确保企业持续健康成长、发展。
首先,企业要做好文化定位。所谓文化定位,就是根据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来设计好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愿景、企业使命和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表明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企业使命表明企业存在的理由,或者说企业自愿履行的最高责任是什么;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所有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企业的态度,就是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崇尚什么。愿景、使命、价值观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理念,它是企业文化中最核心而且是经久不变的东西。因为有了核心理念,企业文化才具有生命力。一句话,企业文化因理念而生。
其次,按企业文化运作规律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运作规律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三化”:一是内化于心,就是企业要通过种种教育手段如培训、灌输、宣传等,让全体员工从内心深处认知、认可、认同企业文化,使企业与员工之间通过文化纽带从精神上达成某种特殊的默契,让员工切身感到有如此文化的企业令人敬重、令人为之付出。二是外化于行,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未来生存的战略指针,也是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行动指南,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所以,员工一旦从心理上与企业达成了契约,企业就要不断激励全体员工从行动上把企业文化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化外显,集中到一起就是企业形象。三是固化于制,企业文化通过“内化”和“外化”,形成一定的气候或者变成企业习惯,企业就要不失时机地将企业文化内容形成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这就是变无形为有形,变柔性为刚性,为企业文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三、驱动“双任”轮,从环境建设上确保企业文化有效落地
1.信任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心理契约。
企业文化信任建设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沟通、体现人文关怀、贯彻人本理念基础上的,反映的是企业与员工在心理上达成的高度默契,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能够真正做到上下同欲,官兵一致。原通用电气执行总裁韦尔奇的经营最高原则是:“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这是管理的理想境界,是一种依托企业谋略、企业文化而建立的经营管理平台。心理契约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而用于衡量员工在企业中心理状态的的三个基本概念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构建心理契约,对员工来说,必须融入企业的文化。国际著名的战略发展研究机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他们还发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成功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名员工如果能够很好地遵守这些原则,就能使自己的工作符合企业的长期目标,就能很快地融入企业,从而取得大的发展。微软对员工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熟悉本公司是每个员工的必修课,因为只有熟悉本公司情况,才有可能把公司情况介绍给你的客户,反之,必会引起客户的怀疑。”
对企业来说,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要塑造有价值的远景,为员工描绘出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远景,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要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日本企业在80年代的突飞猛进,其中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在企业中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平等感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忠诚与才能,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力量。
2.责任建设的核心是强化执行力。
战略确定之后,执行是关键。企业文化责任建设就是要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千方百计使企业文化“落地”,变成全体员工的具体行动。
要规范战略制定,明晰业务流程。在企业战略制定时,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不能朝令夕改,以便执行者能坚定地按照该方向执行下去。同时,在庞大的业务网络中,要找出几条主线,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明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流程,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简单的东西量化,用流程来推动执行者的工作,让执行者通过该流程就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事事靠领导来推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执行者优先配置执行资源,而不是抓不到工作重点,导致工作的低效率。
重视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要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水平,一方面在招聘过程中要挑选具备较强执行技能的员工,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进行持续的职业化训练,主要是通过执行技能培训和对职业技能运用的考核来实现。要切实做好理论培训和实践锤炼。执行能力需要在不断学习和实践锻炼中逐步提高。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人员提供培养锻炼条件,员工个人也要通过自学等形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要建立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达到权责统一。在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能力落实了执行者的目标任务,做到权责明确的前提下,要完善对各级人员工作过程的监督机制和工作表现的考核机制。把对人员的各种待遇与其执行力挂钩,这既是提升执行力的动力所在,也是提升执行力的压力所在。监督机制能够在执行过程中对执行情况进行定时或不定时检查,及时发现不足,纠正错误,并采取相应措施弥补政策执行损失。奖惩机制则能够在执行结束后评定执行人员的综合表现,并在一系列执行活动或一定周期结束后,实施阶段性奖惩措施,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