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死”一词最早来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处于经济繁荣时期的日本。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过劳死”并不是一个医学用语,而是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伴随这一现象的出现形成的社会流行用语。由于工作上的长时间紧张状态,以及业务上的超重负荷的积累,使得人脑 心脏血管原有疾病状况显著恶化,有时突发性地出现脑出血 心肌梗塞等症状,导致人体快速死亡,这在日本社会称之为“过劳死”,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劳动强度的过量,并由于应激性原因导致脑部、心脏、呼吸器官、精神症状等突发疾病,或迅速死亡或导致重度致残的现象。据资料记载,“过劳死”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最早出现于日本昭和63年(1988年)。
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已出现“过劳死”现象,但未引起重视。到1988年,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劳动力调查》的显示,共计有777万劳动者的周平均劳动时间超过60小时,同年,日本“过劳死”110专线网络电话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
1994年,“工作过度”正式被日本厚生劳动省列为“劳动灾害”,开始了政府干预。 1995年,在日本著名的精工、全日空等12家大公司任职的总经理,由于工作过度劳累去世,震惊整个日本社会。 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现象,日本文部科学省于1999年4月发起就有关疲劳的遗传基因、预防“过劳死”等问题的学术界和医学界的研究。并在20世纪末,厚生劳动省制定相关的劳动政策、劳动法规等保障制度,进行法律干涉。
2004年,根据厚生劳动省的统计表明,由于过劳、工作压力等引起的忧郁症等精神疾病而进行“劳灾请求”(申请职工灾害补偿保险)的人数达到524人,创历史最高,其中自杀者人数占23%;由于过劳引起的脑、心脏疾病而进行“劳灾请求”的人数达到816人,其中因病去世人数超过了40%。
20世纪50年代,日本就已出现“过劳死”现象,但未引起重视。到1988年,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劳动力调查》的显示,共计有777万劳动者的周平均劳动时间超过60小时,同年,日本“过劳死”110专线网络电话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
1994年,“工作过度”正式被日本厚生劳动省列为“劳动灾害”,开始了政府干预。 1995年,在日本著名的精工、全日空等12家大公司任职的总经理,由于工作过度劳累去世,震惊整个日本社会。 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现象,日本文部科学省于1999年4月发起就有关疲劳的遗传基因、预防“过劳死”等问题的学术界和医学界的研究。并在20世纪末,厚生劳动省制定相关的劳动政策、劳动法规等保障制度,进行法律干涉。
2004年,根据厚生劳动省的统计表明,由于过劳、工作压力等引起的忧郁症等精神疾病而进行“劳灾请求”(申请职工灾害补偿保险)的人数达到524人,创历史最高,其中自杀者人数占23%;由于过劳引起的脑、心脏疾病而进行“劳灾请求”的人数达到816人,其中因病去世人数超过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