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企业文化,在变革中前行

   日期:2011-08-25     来源:|1    作者:曾昊    浏览:287    评论:0    
核心提示:  今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笔者遇到了一位百亿级企业的领导。他介绍说近两三年,这家民企出身的股份制企业每年都会投入过千万元

  今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笔者遇到了一位百亿级企业的领导。他介绍说近两三年,这家民企出身的股份制企业每年都会投入过千万元,通过管理咨询项目来优化和升级内部的管理体系。今年,重点启动的是企业文化咨询项目。无独有偶,近两年耳闻目睹内部启动企业文化变革项目,或借助外界力量启动企业文化咨询项目的企业不在少数。而且,多数是十亿及以上级的企业。这些企业文化项目启动的背后,让人感觉到的是蓄势待发的企业文化需求,以及更深层次的中国企业乃至社会的变化。

或许,国内第三次企业文化热潮正在孕育之中。

三次浪潮下的两项挑战

  第一次企业文化热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理论被引入中国大陆,引发了国内理论界的热烈研讨和企业界的积极学习。第二次热潮在2005年前后,国资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引发了一批企业文化专题调研报告、规划纲要和评估体系等文件的问世,旨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一批企业逐渐启动了企业文化咨询项目,其中有些更是直接聚焦在了转型或变革的主题上,具有鲜明的文化转型特征。

  第三次企业文化浪潮能否如期而至,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本土企业文化发展今后将遭受来自两方面的挑战。

  其一,企业文化的基础建设。尽管过往的十年里,本土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建设水平还参差不齐,一大批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企业文化管理系统。笔者于2006年在《企业管理》上提到的企业文化建设十大误区,今天看来多数仍然适用。它们制约着企业文化功效的发挥,蚕食着人们对企业文化的信心和期望。这说明科学而系统的企业文化基础建设,仍然是下一阶段一项无可回避的基本挑战。

  其二,企业文化的变革与转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一大批本土企业成长壮大起来,佼佼者迈入了百亿,甚至千亿级行列。然而展望下一个十年,下一个新的阶段,这批企业家们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思考着变革的话题。大的格局下,中国的社会,中国的经济,也都在转型之中,企业也别无选择。因此,企业文化如何支撑企业成功变革,企业文化如何帮助企业完成转型,将是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

  聚焦企业文化变革

  变革与转型,是眼下时髦的词汇。但在研究者眼中,变革则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经典概念。企业文化本质上就是组织为了生存对环境作出的适应方式。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企业文化变革会成为一种常态。面对这种超动态的环境,可以利用文化分析中的SOI框架进行洞察和剖析(注:SOI框架是应用在咨询实践中的一个文化分析工具。S代表社会层面,O代表组织层面,I代表个体层面,该框架可应用于文化成因分析等领域。)

  从社会和经济层面来洞察,可以发现中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矛盾的尖锐促发了这种转型进程的加快。有学者指出,现在面临的转型是继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百年来迎来的第三次中国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可以发现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传统经济优势却面临巨大挑战,原有的产业链生态和发展模式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洗牌。另一方面,从国家十二五规划到新技术崛起,也都在积极推动着中国经济进入深刻而全面的转型。

  从企业组织层面来洞察,可以发现中国企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变革期。社会转型的背景,必然要求企业切实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佼佼者更应以一种整合社会资源的视野,来践行自己的社会使命。同时,经济转型等外在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致业务的变化,甚至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等的一系列变革。此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十几亿、几十亿、上百亿乃至千亿级的行列,企业的组织结构、内部管理系统等面临着升级的迫切需求,这将带来一轮空前的管理变革浪潮。

  从个体层面来洞察,80、90后的新生代员工(Generation Y)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职场,成为推动企业在新十年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代员工有着明显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对于自由、创新、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渴求认可等方面,有着与60、70一代明显的差异。这必然要求管理方式、培育方式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要做出深刻而有针对性的调整,这将是推动文化变革与转型的重要力量。

  文化变革的奇胜之道

  社会与经济的转型,企业自身的发展,新生代员工的涌入,注定了企业文化变革将成为一个时代命题。面对这场变革,企业需要进行科学而系统的企业文化基础建设,这将是承载本土企业向百亿级、千亿级企业迈进时不可或缺的企业文化平台。除了基础建设,成功的企业文化变革还需要结合针对性的变革方法论。正所谓兵法上讲的“以正合,以奇胜”。

  与奇胜之道相关的第一个的话题是善用已有的文化,利用文化变革文化。画像被摆放在五角大楼的格雷将军,在重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士精神”时,采用的不是全面的文化改造,而是竭力去寻找和弘扬海军陆战队中的传统文化(比如相互尊重的美德)从而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使命。郭士纳在文化变革的时候,提出了赢、执行、团队,表面上似乎是推翻重建,但实际上他是在坚持IBM本身的文化精髓基础上进行变革。他深刻理解了老沃森所创建的IBM文化的精髓,这场文化变革也始于此,但他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金蝶所进行的文化变革,也是重新挖掘出了金蝶传统中的激情、尊重这些宝贵的品质,在二次创业的背景下,将激情文化放在了首位,赢得了众多老金蝶人的强烈认同与支持。

  事实上,任何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组织,都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品质。有效的文化变革,并不一定是那种推倒重来式的文化重建,而是变革者能够审时度势,既洞察到新文化必须突破和改变的关键点,同时又能发掘出传统文化中被蒙昧住的闪光点,那些与关键点可以相辅相成的历史闪光点。两者的充分结合,必将会让文化变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奇胜之道相关的第二个有趣的话题是,从行为开始改变,而不一定是从文化理念开始。斯坦福的费斯廷格提出,一旦人们以新的方式行事,他们将为自己的新行为寻找理性上乃至情感上的合适解释。新行为如果确实能够带来良好的效果,便有可能成为改变思想的催化剂。邓小平当年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是一个价值理念,同时更是一种从行为改变开始的引导,有效的规避了在理念上无休止的争论。

  通常,文化变革听起来是一个很大,也很令人紧张的事情。如果在还没有触碰到关键点的时候,就已经被各种反对或怀疑的声音所淹没,变革十有八九会失败。相反,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看起来不那么重要,但却可以有效提高组织效率的“小处”的时候,是有可能从一处处具体的改变,赢得大家对新文化的憧憬与信心。规划是需要有全局观和历史纵深感的,但变革的举措确实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发现那些可以改进效率的“小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着成功历史和厚重荣誉的企业而言。

  文化忠告,以变革的名义

  掌握奇胜之道固然可以为成功变革增添胜算,但对于企业文化绝不可以掉以轻心,文化变革失败的案例要远远高于成功的案例。企业文化的科学性与复杂性,远超乎常人所认知。因而,最后借助文化变革的话题,给变革者提出几点忠告。

  文化变革的作用是有限的。很多管理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剖析根源总会提到有文化原因。没错,一切都与文化有关。但是,如果离开针对性,夸大文化变革的作用,文化变革一定会失败。文化变革不可能解决很多问题,明确文化变革的目的、目标与成果,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文化变革是在培养一系列新习惯。组织文化的本质是为了生存对环境作出的适应方式,它表现为组织成员的一系列习惯。培育一个习惯的过程不仅是艰辛的,更是严谨而科学的。文化变革者要关注的,就是如何设计并执行严谨而科学的培养习惯的过程。如果做到了,就能够真正体会那句文化变革的格言——文化是种像钉子一样坚硬的“柔软”东西(实施起来十分艰难,但取得的效果却牢不可破)。

  文化变革必须要领导者以身作则。人们的改变,是通过观察、效仿和被有效激励来实现的。如果一个企业中,领导者不能对于文化变革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一切努力都将前功尽弃,这就是企业文化最基本的一个特性。而且,企业在一个阶段取得成功的那些要素,很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的阻碍因素。对于那些成功的创业者而言,他们将面临很痛苦的选择和转型,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一切只能是前功尽弃。

  文化变革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对于本土企业而言,这一点要特别牢记。徐景安曾描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它保留了封建文化的专制、学会了西方文化的利己、延续了传统社会主义文化的集权。对于每一个文化变革者而言,如果没有这种社会洞察,文化变革的成果就很难得到巩固,因为企业文化如果没有针对性的设计,就会在浑厚的社会文化中随波逐流。

  这是企业的一个必然规律,

  这是一个变革与转型的时代,

  企业文化,以变革的名义前行。

(作者系金蝶集团企业文化部经理)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企业文化,在变革中前行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