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风险投资行业:人才争夺白热化

   日期:2011-06-23     来源:eNet硅谷动力|0    作者:清科    浏览:185    评论:0    
核心提示:美国风险投资的有效运营模式造就了一大批类似CISCO、INTEL的跨国巨头。目前,在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往往都属于“海

  美国风险投资的有效运营模式造就了一大批类似CISCO、INTEL的跨国巨头。而今,中国,这个最受世界关注的地方同样把国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吸引了过来。风险投资家们期盼着在本世纪的中国再一次创造第二次的“硅谷奇迹”。

  2005年,美国的几大著名风投巨头如CARLYIE、3i、红杉、WARBERG PINCUS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新一轮的“中国区高管洗牌”尘埃落定,软银,集富亚洲纷纷改换门庭,风投合伙人/中国区高管们异常涌动…2006年更是风险投资家们尽显风采的一年……

  风投们的“骚动”也再一次显示了本年度风险投资行业在中国的热度和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椐业内数据统计,2005年是风险投资机构在中国融资额最好的一年,目前确知的融资额已达到了10亿美元)。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人才的流动性也说明了行业的创造力和持续发展力。同时,也凸显了行业本土高级管理人才的市场短缺由此造成了人才争夺战。

  首先,来看看中国风投市场状况。

  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仍然存在着民间资本短缺的现象。尽管表面上整个市场由于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看似非常的活跃和具有潜力。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市场目前还是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一些大城市。

  其次,回到中国风投行业人才这个话题上。

  无容质疑,风险投资本身意味着“风险,回报,收益”,高素质的投资管理人才决定了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此行业所谓的“技术机密”完全是来自于投资人,而并非实在的产品本身。投资家们就是机构最大的资产。目前中国市场还很缺乏具有高综合素质的投资家。

  目前,在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往往都属于“海归派”,由于此行业在中国属于新兴行业,完全从本土起家的人非常稀少。更有意思的是,大家不难发现,近一阶段高管们的“改嫁”也都是投向了外资背景的投资机构,鲜有投奔内资基金机构。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本土的投资机构魅力确实略有逊色的。这些高管的易主决非为了简单的薪资,而更多的原因随着国际巨头的纷至踏来。确实看出内资的基金机构和海外基金机构的差距。比如:最基本的一点很多国内的基金的资金额就不足已吊的起那些见过大场面的风投们的胃口。另外,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运做机制和模式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的改革和治理。而国外的机构由于有着母公司规范的实践操作模式,更能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加盟。

  从以上风投高管“流向”,也不得不引以反思:

  面对中国高速成长的金融投资市场,如何储备优秀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内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如何去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对此,政府,包括机构本身必须:

  1) 要建立国际化,专业化的投资机构,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

  2) 为优秀风投家提供健全的内部平台,营造畅通的内外部环境

  3) 建立有效合理的企业文化,吸引优秀的风险投资人才

  事实是,本土的基金完全有优势,无论是对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文化了解和商业操作模式习性的适应都应该有快速的反应。归根结底,在合理的政府政策制度前提下,还是必须先建立中国自己品牌的风险投资机构,当我们有足够能力可以与MAYFIELD,KKR,3i,Bain Capital,Softbank一拼高下时,那些最顶尖的风投家们自然而然会“归家”的,我们期待着风投家们早日回归!!!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风险投资行业:人才争夺白热化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