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作为全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联赛,不仅是篮球运动员追求的梦想,其管理方式也值得企业界学习,其中NBA每年的选秀对企业招聘有诸多启示。
一、一流的准备工作——长期、全面而周到
每年的6月底是NBA选秀日,NBA所有球队的代表都会聚集麦迪逊广场花园,期待挑选到各自心中的千里马,经过一定的程序后,多数球队都会满载而归。这是NBA的选秀方式,看似很简单,但其背后需要做非常多工作,从球队招聘需要 搜索目标 关注目标球员 长期跟踪 全面考察谈判及处理相关事宜,特别是国际球员,很多都是准备了一年甚至是几年才最后挑选到心仪的人才,选秀日仅仅是最后的仪式。
为了招揽到姚明,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从大洋两岸来回奔波,用了3年多的时间才使姚明加盟成功,这还不包括之前的非正式接触,这是很多NBA球队招聘国际球员需要做的工作,有的甚至更长,甚至需要处理政治问题,但NBA球队为了招到真正的人才仍不厌其烦。对于美国本土球员,NBA球队更加不放过,很多球员都是从高中甚至小学就被球队列入猎取名单,之后进行长期的考察,NBA现在很多的巨星就是此例,如火箭队的麦迪、骑士队的詹姆斯、森林狼队的加内特等等,举不胜举。
可见,NBA球队挑选球员的准备工作是多么全面而周到,不少世界一流企业如微软、IBM、美国通用等已经开始这样做。反观我国企业的招聘,做得比较好的也就是需要用人时写个招聘计划什么的;很多都是今天"感觉"缺人,明天就开始招聘,草率之极,根本谈不上准备工作,更不用说长期准备,这使得我国企业在源头上就落后别人一大截。
二、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搜索——揽尽天下有用球员
NBA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篮球水平最高的职业联赛,拥有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篮球天才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与NBA每年从世界各地招揽球员是分不开的。本赛季NBA有80多名国际球员,来自各大洲的都有,其中不乏超级球星,如我国的姚明,小牛队的诺维次基,马刺队的吉诺比利,来自非洲的火箭队球员穆托姆博,2005年状元秀来自澳大利亚,2006年状元秀来自意大利等,而且未来几年还有增加的趋势。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搜索,为NBA提供了足够的优秀球员。
NBA这种宽阔的视野给企业很多学习的地方,很多跨国企业都是在世界各地招揽人才。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很多企业的招聘仅仅限定在几所"著名"高校,有的甚至限制生源地,即使是国内比较知名的企业也有这种通病,不知错过了多少真正的优秀人才。如果按照我国企业的招聘思维,NBA是不可能在篮球非常落后的国度招到众多天才的,如穆托姆博、姚明等。
三、对挑选球员投入"不惜血本"
NBA的招聘军团可谓庞大,在招聘投入上可以说"不惜血本",遍布世界各地的专职、兼职球探都拿着高薪;而且一旦看中某位球员,将投入巨额成本去跟踪考察,如全程跟踪其比赛、邀请参加NBA训练营、参加NBA夏季联赛、进行各种测试等等,可见NBA对球员挑选的重视程度。事实证明,NBA这种投入是完全值得的。
现在我国的企业对招聘的重视和投入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国企,尤其是我国现在这种"人才过剩"的状况,很多企业认为这种投入根本没必要,反正招到人很容易,去招聘会都嫌贵,即使企业看中了比较优秀的人才也舍不得出"高价".可见我国企业在招聘上的投入可谓吝啬,因此只能招到二流乃至三流的人才也就合乎常理。
四、不拘一格挑选球员
俗话说,"取之所长,避之所短",NBA球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只要你在某方面有突出特长,那必会受到重视,而不用"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如现役球员"大笨钟"华莱士,在进攻上可谓一无是处,但在防守上可是顶尖,类似的还有火箭队的穆托姆博;黄蜂队的斯托贾科维奇是全联盟著名的投手,但在其他方面并不突出,这样的球员在NBA比比皆是,都成为了每支球队不可或缺的人才。
相比我国企业的招聘,不论从事什么岗位,都要英语多少级,电脑多少级,没有这个硬件全部"一票否决",追求所谓"全面发展"的人才,招进来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还有就是不少企业抓住应聘者的缺点不放,看不到他的长处,以致成天抱怨招不到"人才",反而陷入了"有伯乐,无千里马"的地步。
五、慧眼识才——全面、科学评价球员,力争不错漏一个
全面、科学考察球员是NBA挑选球员的关键一步。相比其他行业,他们支付给球员的都是高额薪水,因此容不得有半点差错,他们的评价技术让全世界的篮球联赛难以望其项背。球员若想进入NBA,必须经过多关测试,如体能测试、平衡能力测试、骨龄测试、心肺功能测试、柔韧性测试、各式各样的心理测试、身体全面检查等等,都是请专业人士来做,任何一关都是球员进入NBA的障碍。我国球员姚明据传曾经被测试出运动生涯可能会很短,使得火箭当年对他进行了多次的测试、检查,好在最后证明是空穴来风。也正因为这样,能够进入NBA的球员都是世界顶尖的,也很少出现"误判"的现象。
反观我国企业的人才测评技术,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不少企业招聘时就是从网上COPY一些心理测试和笔试题目一字不变地对应聘者进行测试,很草率就下结论,更有甚者,随便进行一些谈话就完成了招聘。至于某些先进的评价体系、测评中心、专业测评人等就更加少之又少,不少国内知名企业都是如此,尤其是传统行业的国企。(作者:朱尖尖)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