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别让考核抹杀创造力

   日期:2011-06-22     来源:人力资源|0    作者:无    浏览:279    评论:0    
核心提示:宏图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一家从事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民营企业。从整个新的绩效考核体系来看,整个体系操作规范、评价

  [案例]

  宏图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一家从事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民营企业。公司成立10多年来,在总经理带领下,凭借全体员工的积极拼搏、努力工作、敢于创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0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经突破10亿元。为了促使公司进一步的发展,总经理请来国内一家知名的咨询公司设计了一整套操作规范、评价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取代了原来主观性较强、随意性较大的考核体系。

  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核指标标准化。新考核体系对每一位员工的绩效考核都依据其工作职责和内容,把绩效转化为容易操作的标准化的详细考核指标,绩效的高低依与标准化工作程序的差异来评判。

  (2)实行扣分制。每一位员工考核的基本分为100分,绩效考核以考核标准为依据,如果某员工没有达到或违背了某标准,则实行扣分。

  (3)关注容易评判的细节。考核要求极严,非常关注细节,绝大部分细节容易用“对”或“错”评价,该不该扣分相当容易操作。

  (4)绩效工资比重较高。绩效评价结果与薪酬挂钩程度大,基于绩效部分的薪酬平均占整个收入的70%左右。

  从整个新的绩效考核体系来看,整个体系操作规范、评价过程客观、操作性强。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宏图公司运作了3年,虽然考核使业务运作与日常管理规范了许多,但公司业绩并未实现有效增长,并略有下降。而且,总经理吴乐意感觉到,公司变得越来越缺乏生机和活力,创业时期所具有的拼搏、激情、创新等珍贵品质已经逐渐从公司中消失。

  绩效考核无疑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采用。然而,许多企业实践的结果并不与他们的良好愿望相吻合,虽然得到了某方面想得到的东西,但却失去了自己曾经拥有的更为珍贵的东西。正如案例中的宏图公司,虽然绩效考核对公司规范化管理有所作用,但却使他们失去拼搏、激情、创新等更为珍贵的品质。通过对多家企业绩效考核的长期跟踪,发现绩效考核一定程度上正在成为创造力的杀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绩效考核中忽略了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创造力需要什么品质?

  创造力是创造的能力,通常需要以下三个品质:

  (1)善于观察与思考。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注意到别人所没有注意的,能观察入微、旁敲侧击,并且能花费心思将事情做得更好,做到周密详尽、精益求精。

  (2)勇于变通与独创。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随机应变,寻找和发现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的方法,改变观念与习惯来适应现实情况。

  (3)敢于突破和挑战。勇于尝试、大胆假设,敢坚持己见,敢于突破陈规和现状,敢于应付未知的状况和风险,勇往直前。

  可见,创造力不能太受制于标准的控制,创造力需要敢于突破现行标准。

  考核怎样影响创造力?

  创造力由专业知识、思维技能和动机三方面决定。考核对创造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其动机来实现。

  一般来说,考核会从两个方面影响到创造力:一是考核对某项创造力奖励与惩罚的对比。创造力会使工作做得更好,同时创造力也会使工作失败的概率增大。当企业对创新没有奖励,而对创新尝试的失败加以惩罚时,对创新的尝试会得到压制,员工创造力会下降。

  考核对工作进行标准规定会从另一个角度影响创造力。当考核把工作标准规定得越详细时,工作发挥的余地就越少,员工就越不具备创造力,就越墨守成规;相反,考核对过程的控制越少,工作发挥余地越多,员工就越具备创造力。

  为什么考核会导致创造力下降?

  企业对创新尝试的惩罚和工作进行标准规定会减弱员工的创造力。那么,什么导致企业考核对创新尝试进行惩罚和对工作进行标准规定呢?

  首先谈谈考核对创新尝试进行惩罚的问题。在企业的绝大多数工作事件中,通过不断的改进、创新会使工作逐渐变好。然而,企业绝大多数创新并不是扭转乾坤、改变企业命运的大事,相反,这些创新更多体现在具体的日常事务中,也就是小事上。正是这些小创新的积累,酝酿更为大的创新,使企业逐步进步。然而,绝大多数的创新是如此之小,而且创新的结果也往往难以衡量,这会被更多的追求绩效可客观衡量的企业所忽视。在管理实践中,许多公司把绩效考核尽量实现易客观衡量,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做得有多好的程度,对错容易衡量,做得多好的程度确实难以评价,但企业只对做错实行扣分而忽视对做得有多好的评价。做得好的风险更大,可能会伴随更多的错误,所以理性的员工会明哲保身而放弃创新的尝试。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企业为了追求考核的客观化、可衡量化,往往倾向对做错进行惩罚,而不对做得更好进行奖励。因此,企业考核往往有不鼓励创新的倾向。

  其次,谈谈考核对工作进行标准规定的问题。在企业考核中,普遍追求考核指标的客观化、可衡量化,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管理部门把许多工作都转为详细化、标准化工作。按照标准化操作,符合考核标准,考核有实实在在的材料可以支持,自然能得到较高的得分。想尝试突破标准做得更好,不按照标准化,即使目标达到了,但与考核标准不相符,没有考核标准材料支持,考核不会得到高分。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企业考核把工作标准化,从考核本身的运行是不鼓励突破标准化的,实行扣分制的考核运行模式更不鼓励与标准相违背。

  因考核而导致创造力下降还要归罪于某些咨询公司。某些咨询公司迫于企业的压力,与其说是真正地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在造势与做秀,刻意把考核流程标准化、可衡量化和客观化。这些几乎完全标准化、可衡量化和客观化的考核看似非常专业,更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但它却丢掉了企业更为可贵的东西,即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创造力。

  避免考核抹杀创造力

  标准化、可衡量化和客观化的考核有抹杀创造力的倾向,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标准化、可衡量化和客观化。从考核的规范与发展来说,它们对企业考核极为重要。据我们的经验,避免考核抹杀创造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考核要明白几个概念的区别。一是“没有做错”和“做好”的区别。“没有做错”不等于“做好”,从对企业创造价值程度说,“做好”比“没有做错”带来更大的价值。但“做好”需要创新,会承担“做错”的风险,如果不对“没有做错”和“做好”进行区分,而对 “做错”实行惩罚,这自然会影响到对“做好”的尝试,即会影响创造力。二是“标准的”和“好的”的区别。“标准的”并不等于“好的”,“标准的”充其量只能算合格,追求“标准的”的企业只能算符合“标准的”众多企业的一个普通企业。但“好的”并不是简简单单地符合标准,它需要高于标准,有时需要超越标准,追求“好的”企业远远比追求“标准的”企业要强。如果不对“标准的”和“好的”加以区分,甚至惩罚“非标准的”,那就不会诱发高于“标准的”、“好的”创新与突破。

  其次,考核要抓住影响绩效的关键因素,而不要过于依赖客观评价。对许多重要的工作来说,标准是评价不了绩效的。工作可以分为标准化的工作和非标准化的工作,对于标准化的工作绩效容易依赖客观事实进行评价,但对于许多非标准化的工作,其绩效只能依赖于人的主观性来评价。为此,我们不能依考核指标的客观性、可操性来评价考核体系,更应看考核指标与绩效的相关性来进行评价。在制定考核方案时,可以对非程序化工作多采用一些结果指标来评价,对工作成果的周期比较长的,可以通过延长此指标的考核周期来实现。这样,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其绩效,而不会限制其过程的创新。对于程序化的日常工作,可以实行标准化考核,但要留有余地,观察被考核人的工作动机。当然,无论怎样,考核是不可能避免主观评价的。对影响绩效的关键因素,在客观评价难以实现时,我们还需采用主观评价,而不是舍弃此考核指标。

  第三,设立独立于考核之外的奖励措施,对高于标准要求的工作给予奖励。对于一些创新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不是一般的绩效考核可以核定其绩效的,尤其是限定其绩效上限的考核,应设立类似于通报表扬、嘉奖、记功、记大功等奖励等级,根据员工工作超标准程度、给企业带来的贡献,定其奖励等级,并根据其奖励等级给予相应的奖励。这一措施会鼓励创新的举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第四,对于难以客观评价其绩效的岗位,绩效工资所占的比重不宜过大。生产和销售等岗位,其绩效主要来自于其生产的数量或销售的数量,绩效主要部分容易评价,绩效工资的比例可以比较高。但对于职能部门、行政人员或者其他比较依赖于团体工作的岗位,绩效较难客观评价,绩效工资的比重不宜太大,一般倾向为20%到40%。过高比重使被考核人太过于计较考核结果,而放弃冒险创新的举动。

  第五,要充分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事实上,伟大的杰作和构想大多不是来自对员工薪酬的驱动,而是来自于员工对职业和事业的热爱。在企业中创造尊重人、尊重业绩的企业文化,变枯燥工作为愉快工作,更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别让考核抹杀创造力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