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接触的离职经理人之中,有不少是因为股权问题。当我问其为什么离开××企业时,回答往往是:“甭提了,老板答应给股份,等企业做得差不多了也不提这回事了。我一提,他就以各种借口搪塞。对这些说话不算数的老板还给他干什么劲!”
此时,我就会给这样的经理人讲述那些得到了股份的经理人的遭遇……
离开,因为是股东
笔 者:你为什么要离开××公司?
经理人:老板答应给我5%的股份,也给了股权证明。可当了两三年的股东,也没有分到一分钱!问老板,老板说亏损。可明明这几年企业发展不错,老板把报表一摊,说亏损了,分什么红?
笔 者:真亏吗?
经理人:不知道,财务我也不管。这几年我成了股东,有什么问题也不好意思提了。稍稍有点意见,老板一句话“你也是股东”就把我给噎回去了。
笔 者:为什么会亏损?
经理人:主要是这几年赚的钱又都投进去了。
笔 者:也就是说股东权益增加了,而短期利润没有。
经理人:要权益有什么用?我还不是该干啥还干啥?说不定有一天企业倒闭了什么也没有了。
笔 者:这是事实。企业早晚是要倒闭的,注册成立那天起,就意味着一天天逼近死亡。
经理人:所以,还不如要现货,多分点红,现在搞得收入还不如前几年。我越干越没劲,就辞职了!
笔 者:那你辞职后股份做何处理?
经理人:只能是不要了,本来就没有出钱,是干股,也没什么可惜的。
笔 者:原来有具体约定吗?
经理人:有约定,走就要退出股份。即使不退出,有股份也没有用。试想,我天天在公司里股份都没有什么意义,走了就更没有意义了!
其实,持股经理人离开公司后,股份不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而且还意味着责任和义务,等公司遇到麻烦了,你作为股东是要分担的。
现实中许多没有做过股东的经理人也许都期盼着能够持股,当上真正的股东,哪怕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也算是股东。然而,做过股东的经理人都明白:做股东意味着什么,尤其做小股东该有多尴尬。君不见股市90%以上的股民都在亏钱吗?
经理人缘何梦追股份?
经理人所要的股份大概主要有期股、分红股、管理股、真正工商注册的股份等。那么,经理人为什么要股份呢?回答是不职业。
尽管这几年我国经理人队伍在成长,然而职业经理人却很少,也就10%左右的经理人做到了职业化。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目前市场化程度还很低。
从经理人获取股权的动机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总想做老板,提高自己的身份,增强自己决策的权力,自己辛苦努力后希望能有所收获,总觉得有股份后自己好像就有了产业,未来不干活也可以得到分红,自己早晚有所挂念等,而这些正是经理人不职业的一种表现。
什么叫“职业”经理人?
什么叫完全职业化?用我的朋友赵琦的话讲:“我读了MBA后就甘心一辈子做职业经理人,而不做老板。”其实做职业经理人只是一种职业,做老板也是一种职业,这完全是两个行当,与挣钱多少没有关系。而既做经理人,又做老板,是很难把两种角色同时扮演好的。完全职业化的经理人,至少从心态上讲就应该心甘情愿地踏踏实实地去做职业经理人,忠诚于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并且以做职业经理人而自豪。
成为股东反而不幸福?
成为小股东——角色的两难
有个经理人曾对我讲述了自己得到股份前后的故事:
他在一个企业工作两年后业绩不错,老板为了兑现承诺,赠送他8%的股份,而且是做了工商注册变更的真股。而股权变更后,自己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自己虽然和以前一样仍担任总经理职务,但已然今非昔比:以前自己就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无论是思考问题、做决策、发布指示、执行制度、处理员工关系等等都是处在经理人的角色来思考、处理一切,变成股东后,双重身份和角色反而导致自己左右为难,角色混乱。比如:过去给下属发布命令时,脱口就会说出“咱们都是打工的,应该站在老板的角度想想,你要是老板你会怎么想。”这样很容易和员工拉近距离,员工很容易接受。可自从有了股份之后,这话就无法说出口,而且员工还会半开玩笑地说“您现在是老板了”等酸溜溜的话,有些过去和自己谈的话现在都不谈了,于是自己得到的真实信息逐渐减少,与员工的沟通效果逐渐在下降,说话的力量逐渐在衰弱,工作成绩反比单纯做职业经理人时要差。
老板有时会不高兴,以为他成了股东后不卖力,有时还会直截了当地说“你思考和处理问题,应该转变角色,你现在是股东了”等等。可真正到关键时候,一点股东的权力也没有,还是老板说了算,因为这股份是老板赠的,自己并没有真正出钱,说话也不硬气。自从做了股东以后,不仅没有真正行使股东的权力,更由于老板和员工的双向逼压,加上自己的心理作用,反而比较严重地影响到他做职业经理人的权力,搞得他很苦恼,心想还不如不要股权。
像这位经理人的遭遇就是因为股权带来了角色的变化,导致职业经理人权杖的软化。经理人在得到了股权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叛徒”和“内奸”的两难选择:要么完全站在老板的立场上,员工会把你看成“叛徒”;要么完全站在员工的立场上,老板会说你是“内奸”,吃里爬外。如果还像过去做纯粹职业经理人那样两方面兼顾,那么你同时就担纲了“叛徒”和“内奸”的双重骂名。因此,职业经理人一旦被老板赠送的股份(成为真正的小股东)“套住”,将会很尴尬。
股权就像软化剂一样,使职业经理人手中的权杖疲软下来,职业经理人的业绩也自然会打折扣。
成为大股东——自掘的陷阱
职业经理人成为小股东会遇到上面的尴尬,那么是否成为大股东就好办了呢?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
一位老板想投资某一新兴服务行业,刚好遇到了行业内一位经理人A。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就注册了一间公司,注册资本500万,现金完全到位。因为此前A经理已经做了详细的商业计划书,500万元就能完全启动,实现正现金流。老板说我不懂这行当,我只派财务人员,其他完全由你来经管,法人代表是你,你占55%股份,我占45%股份。前提是不发工资,但报销业务产生的费用。于是A经理欣然上任,正儿八经地做起了老板,大刀阔斧地干起来。除按计划购置常规的办公用品外,招聘技术人员、行政办公人员、筹建网站、印制宣传品等这些基本到位以后,A经理开始高薪大量招聘行业资深人士作业务代表。一时间行业人才云集,势头非常凶猛。A经理由于绝对控股,且是法人代表,自然是全力以赴,同时也把自己家中的许多资源都投在了公司上,真可谓是铆足了劲。作为背后投资人的真正老板尽管也在公司留了一间大办公室,但由于忙其他事务,很少到公司来。
由于A经理过去是业务老总,刚开始公司业务启动很快。但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许多管理问题便凸显出来,尤其是业务代表的管理问题。而且A经理过去一直是做经理人,一旦做了老板,处理起问题来能力显得捉襟见肘,于是便劝说夫人辞职一块加盟,替自己打理内部事务。夫妻俩为了公司,可谓披星戴月,但谁想妻子的加盟反而让管理问题更加复杂化了,公司上下都有意见。没过多久,许多员工便知道真正的投资人是谁,于是一些有意见的员工便不怎么把A经理放在眼里了,认为你是打工的,还开夫妻店——于是就有人开始找“真老板”告状,于是背后的投资人出现在公司的概率高了,而A经理的身份便尴尬起来——虽然在员工面前仍是以老板自居,但只要真老板在场,说话也不得不看人眼色,而这些大家当然心领神会——就这样,A经理的权杖一点点地开始软化。
当然,公司业务自然比最初的计划速度要慢许多;八九个月之后,现金流开始吃紧;熬过严冬时,已是账面亏空,开始拖欠员工工资;等到五月份,账面亏损接近200万,同时一些被欠薪两三个月的员工开始找A经理闹,有些员工熬不住已经离开了。A经理好生烦恼,期间找投资人商量了几次,当实在不能强求投资人继续投资时,投资人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两人先按股份比例把亏损的额度补上,二是公司破产关门。A经理夫妻俩一商量只能是同意公司破产。就这样,A经理无奈、伤心、灰溜溜地离开了公司。
其实,这位A经理在本案例中占据了绝对大股东的位置,并出任法人代表,可谓是双保险,但是为什么还出问题了呢?其根本原因在于:A经理就是一位职业经理人,不论他是以什么身份出现都改变不了这一特性。作为职业经理人,虽然占据了绝对大股东的地位,可他没有能量履行大股东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他作为大股东的权力自然无法兑现。但他名义上毕竟又承担着这些责任和义务,所以这势必影响到他作为经理人的权力。更要命的是他还出任法人代表,这更让他作为经理人没有回旋的余地。所以他败得很惨,而且败得名不正言不顺。可见股权对经理人权杖更多是起制约作用,甚至是毒害作用。
股权何时能强化权杖?
上面讲的是真实股权对职业经理人权杖的软化作用。
同样起软化作用的还有管理股。管理股不是真正的股份,更多是针对管理层的分红股,在担任管理职务期间享有股份的表决权和分红权。这种股份对经理人有双重作用,可能会在董事会里争取一部分主动性,但是对下发挥权杖产生的仍是制约作用。事实上,管理股就是镜中的烧饼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分红股对权杖的作用应区别对待。如果分红股只是针对主要高层,其他员工没有,那么这样的股份也会软化权杖;如果是针对大多数员工的,那么对经理人的权杖则有积极作用。因为此时的分红股是一种激励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把现货转变为期货的分配方式,不仅是激励了经理人,更是激励了全员,经理人可以较好地运用权杖的作用来激励全员奋斗。
期股本身就是期货,是现货延期支付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分配形式,也是一种用未来激励经理人和员工奋斗的方式,同时也是企业降低风险的一种方式。期股如果是针对少数经理人的,那么其对权杖的影响是不明显的;如果期股是针对大多数员工的,那么期股就变成有效的激励方式,对经理人的权杖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期股的缺陷是一旦目标实现,激励作用将会大大降低,此时对经理人的权杖起到消极的作用。这个消极作用可能来自经理人自身,也可能来自那些成为富翁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