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日新闻》5月23日发表文章,题目是“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为何低下?”,文章摘要如下:
“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最低。”根据这项统计结果,经济界提出了改革白领阶层劳动方式的强烈要求。
负责推进信息化的财团法人“社会经济生产性本部”去年发表的一份各国劳动生产率比较报告显示,日本在经合组织的30个成员中排名第19位,在7国集团中连续11年垫底。
政府的规制改革会议21日发表了一份意见书,主张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认为对劳动者的保护越充分,劳资合同越灵活,生产率就会越高。
政府在上个月底还提出了把生产率提高50%的目标,同时发表了一组数据,显示过去10年日本的生产率年均增长1.6%.政府的近期目标是在2011年之前,让生产率的年增幅提高到2.4%.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是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就业人数。一个国家的劳动者创造的附加值越高,说明其劳动生产率越高。
但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的深尾京司教授和学习院大学的宫川努教授都认为,信息技术方面投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较大。
就像检票的自动化让车站精简了不少工作人员一样,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均生产率。美英两国2004年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投资额均为1995年的4倍左右,德法两国则为2.8倍,而日本只有1.9倍。
深尾教授指出:“设备投资、组织结构的效率会给劳动生产率造成很大影响。并不是说,只要劳动者拼命工作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此外,非正规雇佣方式的流行似乎也与劳动生产率有一定关系。短期合同工在日本总就业人数中的比例在2000年至2004年平均达到24.8%,在经合组织中排名第三。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在像日本这样短期合同工与正式员工工资差距过大的情况下,短期合同工的劳动生产率自然低于正式工。
从业种的角度看,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也是参差不齐。拥有丰田汽车等全球知名企业的日本制造产业,劳动生产率排名在经合组织中位居第三。但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产业平均低20%.服务业给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拖了后腿”。
明治大学研究生院教授近藤隆雄说,在日本,亲切礼貌地待客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没有西方国家的“小费文化”。因此,日本高质量的服务很难如实反映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生产率也就一直在低位徘徊。
上世纪50年代,日本曾发起一次赶超欧美提高生产率的运动。当时,还对劳资合同制定了三个原则。第一、增加长期雇佣;第二、推进劳资合作;第三、促进公平分配。
此后,日本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回想过去让人们有这样一个共识,即要提高生产率,劳动者的齐心协力和工作热情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