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在人力资源欠发达国家中进入领先地位
-到2030年,进入人力资源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到21世纪中叶,初步进入人力资源发达国家行列
北京师范大学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人力资源强国之路:中国人本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作者李宝元,近日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已由“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已经成为国家人口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中国应通过长期积累、四维渐进,不断赶超、三步跨越,争取到21世纪中叶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
从基本国情出发研究中国人力资源问题
记者:您写这本书的背景是什么?
李宝元:中国正面临着比过去更为复杂的人口发展形势,“人口多、素质低”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面临的基本矛盾和约束条件。如何从人口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资本)强国,是21世纪初期中国实现经济崛起、社会转型和文化复兴,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最关全局性、最具长期性、最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议题。
那么,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应标定什么样的战略目标、实施何种战略步骤、选择什么作为战略重点以及采取哪些战略对策,正成为举国上下、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本书主要是在这些方面做些有益探讨。
用四维度理论衡量中国人力资源
记者:这本书在对中国人力资源认识上有哪些特色?
李宝元:全书从“人本发展观”理论视角,采用历史描述、定量分析和经验实证相结合的多元系统研究方法,构建了中国人本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理论框架,对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合性研究。
我认为,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指导方针,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能力水平,不仅要关注人力资源数量规模,还要看人力资源素质水平;不能仅关注教育开发能力,还要关注市场配置能力和健康保障能力;不仅要关注“发展”状态,更要看重“制度变革”潜力,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正处于多重制度转型状态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更是如此。为此,本书构建了一套四维度理论框架来描述中国人力资源能力水平。这四个维度是:
人力资源经济支撑能力,即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包括存量和增量)、构成和素质对其特定时期经济增长及产业发展的匹配支撑强度;人力资源教育开发能力,即一个国家满足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对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依托学校正规教育体系和社会非正规培训系统对其拥有的潜在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再开发的能力;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能力,即一个国家人力资源基于市场机制实现流动和配置的规范化有效程度;人力资源健康保障能力,即一个国家维持其人力资源存量和增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所拥有的社会保障能力。
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要在这四个维度上同时渐进,不可偏废。
通过三步跨越建设中国人力资源强国
记者:在您看来,中国怎样才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
李宝元:我认为中国未来40年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应采取“分三步跨越”的战略步骤:
第一步:到2020年,在人力资源欠发达国家中进入领先地位,并准备向人力资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在这个阶段上,要依然如故地发展和依托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相对优势,来支撑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增长;同时,优先投资教育和健康,加大对低端劳动力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安全保护力度,顺利实现人力资源相对优势的动态转换。
第二步:到2030年,进入人力资源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并达到该类国家的均值水平。在这个阶段上,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产业结构升级和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逐步打破户籍等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教育开发、流动 配 置 和 社 会 保 障 中 的 基 础 性 作用,使中国人力资源能力初步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初步进入人力资源发达国家行列,最终达到该类国家的均值水平并努力向最高水平迈进。再用20年时间,通过在教育和医疗领域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逐渐走向全方位的制度创新,来全面推动人力资源的经济支撑能力、教育开发能力、市场配置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最终将中国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力资源强国,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