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管理领域,著名学者詹姆斯·马奇被誉为“大师的大师”。他对领导力的看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他认为,领导力的基本难题和人生的基本难题,没有什么不同。成为领导者、作为领导者、面对领导者、评价领导者所涉及的种种复杂情形,是在更普遍的意义上,人生的重要难题的回响。
马奇列举了大约十个领导力的基本难题。我先讲三对矛盾:私人生活和公共责任,机智与纯真,天才与疯癫。领导力之所以是难题,首先在于要在这些矛盾中求得统一。
难题之一是私人生活和公共责任之间的界限。领导者往往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活更有价值,但是他们需要私人生活来获得情感的平衡,并得到一个凡人所需要的支持。然而,发挥领导力会危及私人生活。
比如,领导者的地位会让人际关系变得虚假。领导者的自我与职位难以区分,因此对领导者的爱戴与憎恨都同样可疑:他们爱恨的是你这个人,还是你这个职位?比如,领导者的角色会带来好奇心和流言蜚语,私人隐私难以得到保护。追随者宣称有权力了解领导者的私人生活,因为这有助于评估领导者的人品,也有助于建立和睦的关系。比如,领导者的责任会因为私人生活而受到影响。私人动机和私人关系会影响领导者的行动。私人的嫉妒和忠诚会影响领导者的判断力,而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私人信任关系有时让组织受益,有时让组织受损。
因此,领导力面临这样的难题:作为一个组织领导者,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私人生活的可能性有多大?如何将个人情感与组织责任调和一致?作为音乐爱好者的索尼公司前CEO大贺典雄,让索尼公司赞助音乐会是为了公司利益,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可以借机指挥世界知名乐团的私人欲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之间的交往细节,是否有必要大白于天下?
难题之二是机智和纯真之间的比例。一方面,领导者常常是机智的化身,因为其过人的知识和精明能干而受到赞颂。另一方面,我们又景仰所谓的“大智若愚”的领导者,他们保有基本的纯真,能够直达事物的本质。
因此,领导力面临这样的难题:机智和纯真,智力和无知,在领导力到底各占多少比例?或者,什么时候运用机智和智力,什么时候运用纯真和无知?另一名“大师的大师”彼得·德鲁克(根据《哈佛商业评论》的一个“大师的大师”榜单,德鲁克排第一,马奇排第二)这样谈论自己怎样为各种各样的公司做咨询:“我根本不用我的知识和经验。我带着我的无知去看问题。无知是帮助他人解决任何行业的任何问题的最重要的要素。”
难题之三是天才和疯癫之间的区分。伟大的领导者常常被形容为天才,看得比别人更远、更准,因此也敢冒风险。他们通过想象力、创造力、洞察力和意志力来转变组织。然而,如果这样看领导者,那么领导者同时也是异端,因为他们需要突破正统的看法,需要挑战组织的现状。而组织为了正常运转,同时要求领导者的行为需要安全、可靠。这样的要求合乎情理,因为大多数的所谓新想法都是胡说八道,需要被抛弃掉;大多数的所谓新想法更可能摧毁组织,而非提升组织。因此,尽管伟大的领导者具有挑战正统的异端的特征,大多数的异端如果当上领导者只会带来灾难。
因此,领导力面临这样的难题:我们怎样从异端当中识别出领导者?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他究竟是一个胡说八道的疯子,还是一个远见卓识的先知?天才和疯子,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来检验,还是我们可以先于历史而识别他们?为什么牟其中炸开喜马拉雅山的想法就是疯狂,而马蔚华在招商银行大力推广信用卡的想法就是天才? 如果只有通过历史的检验来事后判断,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培养领导者呢?
(作者为《领导力沉思录》著者,联系方式为liulanleadershipatgmail.com)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