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职业,中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社会管理体系。无论是职业经理人本身、社会管理机能还是雇佣企业,都缺乏西方社会那种对待职业经理人的正确态度。
中国民企老板大都不会完全放权给职业经理人,原因有三:
第一,老板本人缺乏大企业工作经验,公司到了一定规模后仍摆脱不了个体户事必躬亲的行为方式。
第二,职业经理人自身素质及品德存在着严重缺陷,侵犯企业利益的行为屡有发生。
第三,社会整体缺少一套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系。
中国社会目前尚未形成一种适合职业经理人生存的土壤,因此就注定会出现这样一种普遍状况:纯粹工作取向型的职业经理人因为工作得罪太多人而最后被罢官;人际关系型职业经理人也会因长时间没有工作成绩而被老板请走。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跟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相比,民企老板素质偏低,职业经理人素质也低,双方合作的牢固性和持久性更低。这就导致了中国职业场上总是进门和出门,各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总是换来换去,没有稳定的一天。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大部分民企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思想、理念不同,在深层次的价值观方面很难达成统一。在这种状况下,老板和职业经理人很难长期融洽相处。
职业经理人进入公司工作的第一天,其最终结局其实就已经注定了。职业经理人与民企老板在价值观念、管理思想、行为方式上的接近程度和彼此容忍程度是根本的决定因素。彼此越相似,容忍度越大,合作时间就越长,职业经理人的命运就越好,反之则不然。
我们经常看到职场上的这样一种情况:老板是个体户、农民和商人出身,而职业经理人有着在正规企业工作的良好经验、受过高等教育,两者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差异极大。合作之初,双方都被对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随着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才发现彼此的差异竟是这样大。于是,随着工作中的分歧越来越多,到了最终无法忍受的那一天,要么是职业经理人提出辞职,要么是老板请职业经理人离开。
民企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状况完全在于软件方面,而不在于硬件方面。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一般来讲,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侧重点与老板不一样。他们看重的是企业的体制、机制、程序、规则,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而老板的眼光则更多地放在他们起家时依靠的那些东西——产品、技术、市场、设备和工艺上。职业经理人做的很多工作老板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认为是无用功;而职业经理人则认为老板不懂管理,只是商人。
民企老板们大都市场眼光锐利、方向感强,有一种草莽英雄的性格特征,一件事情只要弄懂了50%便开始行动,往往在半小时内就拍板了;而职业经理人大都有一种诸事力求完美的性格,一切按程序和规则行事,某件事情要付诸实施,一定要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论证,百分之百搞清楚并提出两套以上的方案,绝不会轻易拍板。所以,如果让职业经理人做老板创业,必失败无疑;而如果让老板做职业经理人,也大多以失败收场。
清了老板与自己的不同,凡事就会多考虑老板的特点,不断站在老板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对老板作出的每项决定加以理解,使得自己与老板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曾水良—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首席民企治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