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呢?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能。
你对多少人问过这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找个挣钱更多的工作?包括你自己,然后再统计一下,因为这个问题你得罪了多少人?
一个传媒界的前辈约我喝咖啡的时候也问过我,“你为什么不找个挣得更多的工作”。不知道他是出于对我“才华”的赞赏认为我应该挣得更多,还是他客气地指出我并不适合现在的工作,但无论如何,这让我无地自容,因为我不是不想找一个挣钱更多的工作,而是根本没有找到还有哪个我能干的工作挣钱更多;其次还有我的年龄,要是在十年前听到这句话我会意气风发的把杯中咖啡一饮而尽,但是现在我只是在庆幸这句话不是我的主编对我做的某种暗示。
我当时用人力资源学家鲍姆汉的数据来解答了那个前辈的问题,但是,因为太长他听了一分钟就开始看表,我只有在这个理财栏目里展现一下我关于把人力资源和理财关联起来的才华了。
再说回到鲍姆汉,他和同事总结了公司人跳槽所产生的成本,并把他们分类为程序转换成本,财务转换成本和关系转换成本,如果只是工资收入和待遇的提高只能平抑掉公司人财务转换成本这一块,而程序转换成本和关系转换成本,则需要转换到的新公司提供更高的溢价才能化解,如果把这个可能性只看作是随机的可能性的话,按照预期与收益的可能性原则,可以得出公式,
概率×结果=期望值
而期望值要比公司任原来所在公司的总体现实水平要高才是较为理想的跳槽,如果假设原来的总体工作水平为1,那么也就是说50%×200%以上才会有大于1的结果,那也就是说如果哪个公司人需要找个更赚钱的工作,新工作的整体收入要比你原来的收入加上一倍以上才是比较合算的。
跳槽的风险
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人力资源市场,人员变更引起收入变动的曲线相信是比较平滑的,如果出现跳跃性的人力资源价格变迁,可能是几种情况,首先是新产业造成的这种人力资源价格变化;其次,你——这个变迁中的公司人是个偏执型的天才,或者初入职场,比如说大学刚毕业极度轻视了自己的价值;再有就会是像史蒂文.兰斯伯克所举的那个例子一样,纽约的大街上有一张100美元的钞票,如果你去捡,那90%是中套了。因为,在街上的100美元没人捡肯定有没人捡背后的原因。总的算下来,出现前两种情况的可能性要比较小——一个产业革命起码要好几年才有一次,虽然很多公司人都认为自己有怀才不遇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真的很少,因为我们的人力市场,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还是比较市场化的——所以,如果有个公司承诺的你收入会是原来收入的两倍,那么这里边很可能会有一些其它的问题,这个问题让你跳槽的风险更高。
别换了,你赶不上这个周期
而对于我这种30多岁的人士来说,由于工作年限比较长,所以跳槽成本里的程序转换成本和关系转换成本将更高——这有点像你把钱存了5年定期存款,存4年零11个月取出来比存一个月取出来的损失当然要大得多——这种成本逼迫30多岁的公司人需要更高的收入溢价来平抑成本,但是这种高收益也就造成了跳槽风险进一步加大。
如果这么说来,是不是公司人最经济的方法是在就业的开端就找到收入的“边界的职位”——边界的意思就是,这个职位的收入高到以至于收入再增加一点的职位这个公司人就难以胜任,当然这是在充分的市场条件下——如果经济是静态的,或者说这个公司人生活在明朝,那也许还不错,因为那时候几乎不存在产业或者公司的周期问题。不过你看一下美国道.琼斯指标股的变化,也许你会明白这在现代为什么做不到。
美国棉油公司、美国制糖公司、美国烟草公司、芝加哥汽油公司、乳品提炼与奶牛饲料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拉克利的汽油公司、国民铅公司、北美公司、田纳西铁矿煤矿公司、美国皮革公司和美国橡胶公司,这十二家公司是美国1896年最早的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所有成员,可能现在除了通用电气以外,其他的公司听起来已经很陌生了,这不奇怪他们不是被兼并就是已经破产,即使不是还有谁会去向美国棉花油公司投简历呢?
在查尔斯.范恩的《时钟速度》里,他提到了一个词“过程时钟速度”,它指的是创造一种新产品或者服务的时间过程。根据HOLT数据库的统计,美国1800家公司中,平均产品繁荣寿命从1975年的14年缩短到了现在的10年。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公司人在他刚毕业的时候,投身近一家被认为是最赚钱的“好”公司,而且职位收入也达到了上面我们所说的最经济的地步。但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再过10年,你的公司和职位几乎肯定已经不是这个行业最有竞争力的了——我指的是一般公司人的职业路径,不包括天才——所以,如果你需要通过跳槽来获得收入最好的职位,那可以说你坐的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为你从一个成熟而衰老的公司调到一个充满获得新公司的时候你的风险其实往往不能被增加的收益对冲,因为这种新公司的平均寿命一般在3—4年中间。
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不找个挣钱更多的工作”,我也问过我的大学班主任。当时那个年轻漂亮的女助教感到很肝火,因为她认为自己是牺牲了挣更多钱的机会来教导我们,我却问出这种不领情的问题。而且,她喜欢学校里的工作。
但是这事真的么?人们会自觉地喜欢低薪的工作么?我怀疑。
美国杜克大学的丹.艾瑞里做过这样的试验,他假扮成黄牛党,然后向费尽心机排队买到杜克大学篮球决赛门票的和没有买到门票的学生打电话,分别要求他们说出出让门票和购买门票的价格,几头假黄牛经过统计发现,出让价格比愿意购买价格要高得多——也非常想现场看到决赛的二没有买到门票的学生愿意出的价格只是在学校附近的酒吧租一个豪华包间喝啤酒看电视转播的费用作总合,而出让者最低价钱大概是这个的10倍。
艾瑞里把这种心态称为“所有权依赖”,大概的意思就是人们会对自己拥有的东西神圣化。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这有点像犬科动物在自己的领地边界或者自己的捕猎到的食物上撒尿,用自己的气味来证明自己——幸亏这种习惯没有完全进化到人类厨师的身上——不过,由于这种情绪而不去换一份挣更多钱的公司人到底有多少无法统计。
你为什么不找个赚钱更多的工作呢?也许不是我不想,而是我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