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英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威廉与美国企业史克必成合并,成立葛兰素史克制药集团(GSK),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两家企业文化达到融合,他们选择了体验式培训。UT斯达康公司的员工在参加完体验式培训后这样评价体验式培训:“它能让成年人像孩子一般地投入与执著;它通过看似轻松的活动来启发你的灵感;它告诉人们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它使人们理解战胜自我就是最大的成功。”
进入200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与体验式培训亲密接触,并把它纳入新员工培训体系中。从表面上看,国内的体验式培训市场一片红火,但是,从一些曾进行了体验式培训的企业来看,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并不是很多,有的可以说与体验式培训的初衷相距甚远,冷眼分析,体验式培训市场的发展在我国面临三大“瓶颈”。
机构操作不够规范
从几年前的外企开始,逐步到合资企业、高新科技行业、高竞争性行业,再到现在的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各类组织机构,都开始逐步认可体验式培训,国内的市场已初步形成。据新华社报道,一家名为哈德沃的中美合资投资有限公司全面介入体验式培训行业,初期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在中国20多个娱乐基地和度假村建立训练基地,预计2004年将有70万人次参加培训。
由于体验式培训是新项目,没有现成的教材和培训模式,而开设相关培训的机构却多达上百家,因此出现了品牌侵权、盲目模仿、恶性压价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因为不了解,一些公司经常会误导客户,将体验式培训的功能夸大,而实际又达不到。
一些打着拓展牌子从事体验式培训的公司是如此操作的:先拥有一个有培训资格的执照,然后选定一块场地,建块求生墙,修个断桥,拷贝一些类似的课程,就开始组织人员上马了。一些公司的做法更像公园里的游乐项目———对培训者按项目分别收费。从培训的角度看,这极大地降低了这类培训产品的品位。更有甚者,资格都不具备,教练几乎没有从业经验,也敢到社会上招揽客户。社会上一些从事体育、户外运动、旅游、传统培训、探险等内容的公司转型或者增加了这些体验式培训项目,有的公司甚
至自称为“体验大学”,实际上也就是几个人、几条绳子,根本没有国家认可的资质。一些公司没有基本的培训常识,只考虑短期利益,“鱼龙混杂”的市场状态使得体验式培训的市场定义和前景变得模糊,极大地限制了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迄今,国内没有能培养出专业的体验式培训师的专门机构,只能要求国内的从业人员具备多种户外专业技能,取得诸如登山、野外求生、山野救护等专业资格,而且还要具有管理学、心理学、成人培训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企业经验。这些“稀缺”的培训师是每个公司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