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霍兰德于1959年首先提出职业性向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试SDS,就是帮助被测试人找到人格与职业环境相匹配的职业方向。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了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关注个体差异;最早使用科学方法测量人格的是高尔顿,1884年编制了评定品格的量表,后出版《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比奈1903年著书《智力的实验研究》,并与西蒙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智力量表;1923年荣格著书《心理类型》,阐述了人格类型理论并分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MBTI职业锚测量以此理论为基础;1943年哈茨韦和麦金莱发表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之后著名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是卡特尔以“个性特质论”为理论基础,用因素分析研究所的;高夫1948年编制的《加州心理量表》展示了一套能描述人与社会相关联的概念;投射测验是按照佛洛伊德深层次心理学原理发展和编制的,1948年弗朗克首先倡导使用;瑞文根据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1938年设计发表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及修订本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1973年,麦克利兰提出了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冰山的水下部分是潜在的特征,水上部分是表面的人的知识和技能;韦克斯勒发表的第一个成人智力量表,出版专著《成人智力测量》,到1981年发表《成人智力的测量与评定》修订本;2002年盖洛普发明了描述才干的语言体系和识别个人才干的工具——优势识别器。这些都是目前应用很广的人格、心理、智力测验方法。
我国早在三国时刘劭所著的《人物志》对人才测评作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论述,是古代人才测评思想集大成之作,1937年被美国学者译书为《人类能力的研究》,对世界人才测评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上世纪20年代,邹韬奋等人在上海、南京、武汉、济南等地开展“一星期职业指导运动”,他们编译了《职业智能测量法》、《职业指导》、《职业自审表》,曾轰动一时;1924年-1979年,陆志伟、吴天敏修订发表的中国比西测验,成为我们现代智力测试的先驱和传播者;1982年龚耀先及其协作组根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试修订发表的中国成人智力测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劳动部开发的职业技能鉴定技术、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开发的企业管理人才测评系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职业设计与择业指导》课题,建立的《个性与职业适应性测量表》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于加朋提出的黄金评价法认为,一个人的优势和劣势的最有价值的评价,是由曾与此人有过密切接触或交往的人在无意间给出的;任伶提出职业性格空间四度划分理论,四条坐标轴将职业空间和所匹配的性格特征空间划分为四个象限,每个人可以通过分解自己性格的这两个互相正交的方面,寻求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高燕定2006年著书《人生设计在童年》提出人生是可以设计的理念,人生成功可以不靠伯乐,并指出自我认识、教育与职业关系和职业决策三者是一个循环体系;李伟、赵瑛在《新世纪大学生就业指导》,董文强、谭初春《大学生就业指导》等都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作了系统的分析;陈核来、费琉芳、余新丽等众多学者已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过整体的宏观系统的调查和分析过并得出系列结论。除此之外包括我国近期相关研究与测评机构(北森职业测评、大学生就业测评等)关于个性与职业关系的研究和尝试,都将成为本理论积极借鉴和参考的资料之一。
以SDS为代表的国内外测量方法在修订与更新过程中,虽然考虑到了中国的具体的国情,结合了中国广大学生和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广泛适用于高中毕业生、在读大中专生、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以及需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的人士自测使用,也适合职业指导、咨询以及培训机构应用于具体的服务中。这也是本课题的参考依据和基础。但是,这些理论与测试方法缺陷日益明显:类型化了的职业性向相对静止、过于笼统、存在孤立(甚至对立),对人们性向选择的指导不够全面、不够具体、缺乏发展,容易让人产生怀疑,甚至步入误区。
一方面当前出现的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失业、频繁跳槽、敬业度低、盲目考研、公务员热”等种种现象表明,职业性向测试的重要性认识和应用程度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孤立”与“过于笼统”的传统性向测试的大学生对性向测试产生怀疑,又由于传统职业性向“缺乏发展”,经过一段时间职业积累,出现职业困惑也产生怀疑,这些都对大学生职业性向测试产生了越来越多负面影响;第三,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如果在职业选择上方向偏了、层次低了,不仅自己的人生不会精彩,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层次职业性向就是结合个体显在个性、知识、技能等因素,并符合个体潜在个性以及才干得以充分挖掘的,与个性最适合、与职业最匹配的,最容易取得更高层次成功的职业趋势与方向。这种方向有层次之分,包括去向、取向和趋向三个层次,盲目的选择叫去向,主观的选择是取向,客观的选择为趋向。符合个性并且具有层次的职业性向测试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持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大学生职业性向测试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找到适合每个大学生个性最容易取得更高层次成功的职业趋向。
一方面规避了传统职业性向测试相对静止、过于笼统、缺乏发展的弊端,更符合客观实际、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就业心理,便于提高对大学生职业性向测试重要性的社会认知和普及程度(速度、广度、效度);另一方面通过三层次职业性向理论及倒金字塔模型的演示与实验室实践的必要补充,更加直观、准确、可信的帮助社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和社会发展潜力问题,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选人和用人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问题。
三层次职业性向的核心内容包括影响职业成功的系统新概念要素: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个性、职业兴趣、职业智商、职业情商、职业天赋、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职业兴趣:据有关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倦。相反,如果他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精疲力竭。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丁肇中说:“情趣比天才重要”;职业天赋:我们每个人都有天赋,就如我们每个人都有性格一样,就连残疾人和弱智者也不例外,舟舟就是最好的例证,他的智商只相当于几岁儿童,却有着非凡的音乐指挥天赋,他不仅指挥中国最著名的乐团,还指挥了世界最著名的交响乐团,震惊世界;职业智商:吉尔福特研究推算人的智力有150多种独立因素构成,因此,智商高低对职业成功的影响甚微,但我们课题组发现,职业智商却是左右职业成功的必要因素。职业智商是个综合性概念,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诸多因素。
职业的外延大于人生,性向是有层次之分的;人人都有属于自己并完全区别于他人的深层次个性潜能,符合自己个性潜能的职业选择才能取得最高层次成功,这种个性潜能是可以能够通过科学方法找到的;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人才其个性潜能发挥潜力是巨大的。
首先该理论将个体放在职业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研究,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个性、职业智商、职业情商等新概念要素是理论的核心构成。其次该理论突破传统理论的支撑——“用已有类型套未知的人”,把每个人看成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客观存在,将职业性向分成三个层次,用成功倒金字塔模型(建立在以“时间跨度”为纵轴、以“成功跨度”为横轴的坐标内,分别有常规思路的虚线框表示的金字塔和实线框加阴影表示的成功倒金字塔两个图形组合而成)直观印证理论的真实性;应用上:摆脱传统测试方法的类型化、模糊化、片面化导向;避开传统测试方法的主观性、暗示性、诱导性因素;找到科学性、客观性、潜在性测试因子;挖掘个性化、清晰化、层次化职业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