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员工找到成长的感觉。
在现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员工队伍的主体都是年轻人,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尤其要替年轻员工的成长着想。也许有人会说,打工就职不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嘛,只要不拖欠员工的工资,谈什么成长一类的目标未免太虚幻了吧。事实上,如果认真分析员工的精神及长远利益需求,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作为员工的工作环境,它承载着许多年轻人一辈子的职业梦想。任何一个职场新人,刚到企业所从事的工作可能是简单、低端的岗位,随着队相应岗位职责的熟悉、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慢慢地他就会对原有工作没有了新鲜感和挑战性,从而产生心理疲劳感。如果企业不设身处地地为这些年轻员工着想,而是继续让他们在这些简单的岗位上耗着,那么以后的工作对他个人的青春是浪费,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是无谓的消耗。因此,企业要尽力从员工成长的角度考虑,为他们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而企业文化正可以在这些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在企业中营造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员工们尤其是青年员工创造良好的通过多种学习和实践的途径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多种机会。比如一些从事电脑数据录入的年轻人,在其现有岗位的操作技能熟练之后,完成本职工作固然能够驾轻就熟,有这样的员工承担这样一些岗位职责的完成,对于企业来说,当然是好事。如果仅仅从企业的利益出发,显然让这些员工长期固定在现有岗位上是有利的,因为他们技能熟练,操作速度既快、质量保证程度又高。但如果换成员工的角度上分析,就出现问题了:这些年轻员工长期工作在这样简单枯燥的岗位上,工作中的新鲜感早就不复存在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是在从事着同一项工作,其实际的技能水平势必陷入停滞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些员工在这样的岗位上停留的时间过长,其职业的成长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加上有些年轻人心理客观上存有的职业惰性,也使得他们安于这样没有挑战、没有压力的现职岗位上。一旦形势有变,这些人是难以适应其他岗位的竞争需求的。这种状况对于这些年轻的员工说来,显然是个重大的职业隐患。
真正为员工利益着想的企业,必须积极地促进这种状况的改变。其实,只要心中装着员工的利益,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是很多的。例如,定期实行岗位竞聘或岗位轮换,使员工通过这样的竞争环境能够同时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需要,既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又有利于更好地发现员工内涵着的职业潜质。再一种办法就是,对现有岗位设置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有功能单一的岗位,转换成多种功能集于一身的复合化岗位,从而使员工的职业技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掘,也会更好地促进员工的健康成长。做好这些工作的关键是要真正为员工的成长着想,时刻不忘这一原则,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就可真正与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相一致了。
努力使员工能够实现快乐地工作。
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营造一种企业氛围,使得企业的员工能够真正实现从自己的岗位工作中得到快乐,从而自觉自愿地为了获得更多更长久的快乐而更加努力的工作。关于工作的目的,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解读,比如为了物质利益的目的,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但这其实并非是目的呀,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获得幸福生活所必须的经济保障的手段。而生活富足其实也未必就是幸福,那么多的富翁患了抑郁症、甚至寻短见的事例说明,单纯的拥有财富未必就是幸福。而一个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赢得别人的尊重、不断实现着自己的阶段性目标、享受着一种充实、成长快乐的人,却一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之人。因此我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宗旨,就是要将员工的快乐当作自己全部努力的最高目标去追求,这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这个题目的确比较大,但却又非常实际。仔细想想,员工没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不能从事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工作,不能得到领导及同事们的善待和关爱,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别人及时的帮助,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一定是灰色的,没有任何阳光的,当然也绝无快乐可言。也许他的收入还不错,各种福利也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精神上的压抑,心情上的不快乐,这些足以使他对自己所处的企业环境投上一张否定票。因此,为了让自己的员工快乐起来,我们在营造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就要更多地顾及员工们的心理感受,多为员工们心中多一些快乐感觉而去动脑筋。只要有了这种积极用心的态度,办法是会很多的,比如帮助员工思考、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认真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关注自己的健康,学会过更加阳光动感的时尚生活,烘托群体氛围,让每个员工不断强化对群体的归属感等等。其实,当我们每天都工作生活在轻松快乐之中的时候,你会发现:快乐是多少金钱也很难买到的;然而快乐又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关键是具备“我想”这样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