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师应该都听过这么一段关于开场的说法:一小时的演讲不大于六分之一,二小时的演讲不大于七分之一,三小时的演讲不大于八分之一。于是依次类推,一天两天的培训,就可以用大约1小时甚至以上的时间来热身。现在很多培训师的课堂上还能看到这个理论的影子,比如很多分组讨论式的培训前期的分组、选队名队长、设计口号,就差不多要折腾掉1小时的时间。很多时候,这一小时的时间与课程内容毫无关系,这样显然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企业管理培训追求的是低成本高效率,企业为职业培训师支付不菲的培训费,一小时的无效动作,站在培训师的职业道德角度是难以接受的。
开场时间长短本身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要搞清楚培训开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在具体行为与目的相关的前提下,效率越高越好。一般的培训开场通常而言要完成破冰、展开地图、引入正题三大目的,而以目前我考察培训师的体会来看,很多开场都不够完整也不够有效。比如某知名大学教授在培训现场花了大约1小时的时间讲述自己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讲述自己课程的理论框架,学术性较强的培训师似乎都有这个特征;某商业激励课程开场进行了一系列的鼓掌、跳舞、口号等调动气氛的环节,但是这些环节完全与课程内容本身没有挂钩;还有些实战经验派的培训师为人非常实在,授课也非常实在,所以课程一开始就直奔主题……作为职业培训师,至少有必要了解完美开场的基本特征,才能防范于未然,让企业的培训投入效益发挥到最大。
1、 破冰
破冰之所以会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它确实重要。有一位老师讲授经销商管理,事实上他的内容是非常不错的,但是由于开场比较闷,娓娓道来,导致超过30%的学员在一小时内离场。进入主题后,剩下的70%的学员再也没有离场的情况,而且课后满意度评估超过95%。很多企业在培训考勤方面并不是特别严格,如果这位老师的开场能够不那么沉闷,就能很好的避免这个遗憾。破冰通常有问好、游戏等方式,但是它们的弊病就是与主题无关,如果一个与主题无关的开场游戏还占用了很多时间,那简直就是培训的噩梦。
培训是个高速更新的行业,现在部分知名商业培训师常采用的手法是一个简单的招呼之后,引出故事,再从故事直接牵引出主题,引发思考,从而开始课程。一般从老师登场到进入正题不超过20分钟,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学员出现厌烦、疲劳的感觉,这种方式对于演讲式的培训更是有效。而我在感受性训练研究上获得的最新成果是在开场尽量短的时间内让学员预览到课程的效果,比如在STT培训师培训现场,我会首先邀请某个学员上场进行一分钟演练,然后调动所有人帮助该学员实现立即可见的改变。这样做的结果是调动了所有人的思考,所有的学员对课程、对自己都快速产生了信心。现在的学员培训经验都很丰富,常规的无意义的游戏反而让学员感觉培训师黔驴技穷,认为培训师也就是那么几招,所以破冰不一定是做游戏,关键是用短、平、快的方式引起学员的信心和兴趣。
2、 展开地图
我们曾经与企业合作进行过一些小型试验,同一门课题对三组不同学员采用不同方式授课。第一组是直接切入主题:“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高效会议管理,我们首先来看看会前的一些注意事项。”为第二组则提供了一个前、中、后的图形化模型,并简述了前、中、后包含的内容;对于第三组,我们提供了一份简要的课前问题让学员尝试回答,授课时口述前、中、后的模型,但没有提供模型。我们现场安排学员对课程资料满意度、学习效果进行了主观自评,并在课后安排考试,检验学员对知识的记忆情况。结果显示对课程资料的满意度最高是第三组,第一、二组差别不大;在学习效果方面,第三组的自我感觉最好,第二组次之;而实际的考试结果显示第二组记忆最完整,第三组在个别问题的深度上理解较好,但完整性不足,第一组得分最低。
实验说明,如果一场培训不安排展开地图的环节,会影响学员的满意度和学习效果;影响学员记忆的要点在于地图的“图”字上,口述的效果不如提供一个课程结构模型好;课前的预习有助于加深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不会帮助学员对课程结构形成整体认识。
3、 引入正题
引入正题是开场转入正式培训内容的关键时刻,事实上当学员对课程有了兴趣,又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他们已经知道你下面该讲什么了。所以如果前面两个环节做得好,引入正题这个环节可能只是一句话。而我比较喜欢的方法是将引入正题与前面两个环节在设计时融合进去,给学员的感觉是不知不觉就过渡到正题了。
开场方法因人而异,三种目的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顺序组合与呈现。需要谨记的仅仅是破冰、展开地图和引入主题这三个重要目标。不过最简洁有效的开场只要准备两个材料:准备一个与课程相关的小故事、为自己的课程做一个简单的结构模型,说完小故事,展示完模型,就从课程的第一章节开始讲吧,祝大家的课程越设计越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