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在中国出现了已经10年,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意识到要振兴中国经济,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一大批职业经理人,于是MBA成了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毫无疑问,所有人都期待着MBA能为中国培养出真正的经理人。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MBA被誉为天之骄子,管理精英,在优秀的工商管理学院学习两年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收入至少上升一倍,因此很多人把MBA证书当做是走向职业经理人的通行证,拥有MBA也成为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MBA们并没有成为中国企业的救命稻草,恰恰相反,败走麦城的消息却不绝于耳,而一方面很多MBA也觉得在国内企业无用武之地?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MBA学习的四大收获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保留了英文名称的硕士学位教育,众多有志于工商管理的人员趋之若鹜,每年报考MBA的人数不断攀升,其中也不乏跟风的现象。MBA学习到底要得到什么收获?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收获:
结构化的知识和思维
当大量各种专业的学员进入大学时,MBA学习带给他们结构化的知识和思维是第一大收获。一般商学院MBA教育设置10多门课程,其中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管理、信息管理是主要课程,还有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国际贸易、经济法、商务统计、跨文化管理等,围绕着企业管理运作,MBA需掌握企业人、财、物资源管理和产、供、销运作管理的各个环节,这种课程设置最重要的是给学员一个结构。因为,MBA培养的是经理人员,作为一个称职的经理,只了解财务或营销是不够的,受过MBA训练的经理,面对营销问题,应该想到财务问题,想到人力资源问题,想到生产问题,想到战略问题等等。这不仅是个知识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问题。
共同的商业管理语言
共同的商业管理语言是MBA学习的又一大收获,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基本的概念、原理,而对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相同理解是沟通的基础。比如“机会成本”、“边际利润”、“营销4C”、“KPI”、“ERP”、“核心竞争力”等,经过MBA学习后,在工作中交流沟通时,一说某某概念,大家都明白,而不需要再对基本概念重新解释,这就大大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对各级经理的工作和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培养领导力
领导力对一个经理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影响力,是规划愿景、调动资源、鼓舞士气、推动变革的一系列能力体现,领导力需要培养。在MBA学习时,大家都有共同的追求,都比较优秀,学习时通过案例准备、结论呈现、问题提问、活动组织等,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对学员的领导力是极好的锻炼机会。能不能在众多优秀者之中脱颖而出,也是一个很好的考验。
培养人际关系
MBA对人际关系的培养是很多人报考时就充分意识到的,MBA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基本上是在商业的范围内,同是MBA同学或校友,这对任何一个人员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工作中能相互提携和帮助,打个电话就能了解情况,提供帮助,这些同学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MBA仅是半成品
很多MBA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是职业经理,但,MBA毕业后能不能成为职业经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以后的努力和机遇。MBA仅是职业经理的半成品,真正的职业经理不是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一定是在商业实战中锻造出来的。
同时,我国的MBA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弊病,如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在课程设置上更多考虑的是管理学的专业研究,偏重理论性。其次是教材缺乏,目前大多数MBA的教材都来自于国外,与中国实际的商战有距离。其三是案例缺乏,特别是反映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案例较少。还有师资力量缺乏,我国MBA师资很多是从传统管理专业转过来的,有很多甚至不是教授管理专业的。因此,这对MBA走出学校,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管理实践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科学是共性的,是可借鉴的,但艺术是个性的,是无法复制的,这种管理的艺术既体现在企业具体营运的操作方面,又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协调方面;实践不仅面对市场,同时还面对各种利益代表:如董事会、股东、员工等。MBA走进企业面对诸多问题,科学性与艺术性要同时运用。
MBA是孕育职业经理人的摇篮,但MBA不等于职业经理人。MBA学生只有在企业实践中锻炼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专业理论与实践管理能力兼具的人才。我国有600万家企业,如果每1家企业1个MBA,就需要600万,而现在的MBA却远远达不到所需。这就象如果全世界只有1部或少量的电话,电话基本没有什么用处,而随着电话的普及,它的作用才越来越大地发挥出来。管理者之间的交流需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MBA是一种语言,一种语言只有一个人说是无用的,MBA数量不够多,也制约着MBA能量的发挥。因此,MBA数量越多,价值就越大。
MBA学习的四个境界
很多人对MBA学习存在误区,认为基本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走下来就行了,其实不然,我认为,MBA的学习有四个境界。
一是听懂
在学校课堂上能听懂是MBA学习的第一步,是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有些MBA同学原来学习时就有偏课,比如,有人原来数学学得不好,就很怕财务课,胡弄得及格,勉强通过,这对以后工作非常不利。因为,作为一个经理人员,如果不精通财务,就很难深入地把握企业经营规律,在管理工作中难免碰壁。
二是吃透
光听懂不行,还得吃透,这又是一个不同的境界。谈到任何一门课程,能不能用三五句话简要地概括出来,是衡量是否吃透的标准。如果这门课让你来讲,讲三天怎么讲?讲三小时怎么讲?讲三十分钟怎么讲?讲三分钟怎么讲?如果是三十秒钟呢?不但能讲,还得让人听的人明白。所以,真正吃透的人,不是在课堂上给MBA讲明白,而是在工作中给从来没有学过管理的人讲明白,这才叫吃透。
三是打乱
吃透了还要能够打乱,因为,MBA学习的是结构化的知识,单个概念明白,堆在一起可能又糊涂了。一个课程中的概念放到另一个课程中是什么意思,需要很好地串在一起,这就象小孩拼图游戏,几百张零散的图片堆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张完整的图画,就需要先将局部的图画能够拆散。
四是重组
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是重组,打乱了能不能重组是关键。MBA学习时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是理论研究的思路,任何一门课,之所以成为一门专业,都是基于管理实践的总结和提炼,然后界定研究任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论流派等成为一个体系,它的基本出发点是“管理理论”。但企业应用时一切出发点是“管理问题”,比如,企业现金流短缺,有销售进度问题、销售政策问题、应收帐款管理问题、产品质量问题、成本控制问题、采购付款问题、人员能力问题、人员态度问题等等,这时候就不能按照财务单一的角度分析和解决。
MBA培养的 “通才”,现实中的确需要的也是“通才”。因些,MBA不能单纯追求一些概念和名次,也不要偏科,应该全面发展, MBA在校期间应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不仅是掌握先进的管理技能,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该注重培养结构化的思维,同时对于学习,应该达到四重境界:吃透、听懂、打乱、重组,也就是说,每一门课都是独立的知识体系,必须要将每一门课都吃透,听懂,做到能够“贯通”;而后要有能力将各自独立的内容重新组合,为我所有,达到“融会”,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最终实现“融会贯通”。
MBA们是我国未来管理阶层的栋梁,由于当前社会上的过度期望值,关注性等问题往往使MBA在校学习期间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态,但MBA必须正确认识自已,MBA的学习仅仅是在理论上武装了自己,能不能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运作中还是个未知数,MBA学习期间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
因此,我的建议是:忘掉自己是MBA!放下MBA的名份,去掉MBA的光环,只有这样,将理论视角转到问题视角,一切从应用出发,从问题出发,扎扎实实在实战中作出卓越的成绩。
(作者王颖系北京理实佳讯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的电子邮件:raise-win@raise-win.com,网站地址:http://www.raise-w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