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同事聊起本地的一位大老板,也是我们的客户,他生产的麦片是我从小时候就一直吃到现在的。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他们公司,我们正在和他的一个属下谈一个项目,期间他进来,属下跟我们介绍,我马上站了起来致意,他很和蔼的跟我们握手问好,并问了几句其他的时候。我很是意外他居然知道我们公司。还有一次,我同事去找他,谈到中午,他执意要请我同事吃饭,然后我同事就跟他到食堂——一个大老板,居然和其他全部员工一样,在食堂拿着一个盒子打饭——请的客人也一样在食堂吃饭。
还有一次,经人介绍,我拜访了另外一个大老板,从事的行业很多,当年汕头市政府在海边放了250万元的烟火就是他赞助的。我找他仅仅是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当时的一个调研项目需要了解。其实他完全可以让公司的一个手下跟我沟通就好。但是最后,他却亲自等了我很久,并在他那间极大又充满艺术感的办公室亲自泡茶,和我认真的探讨那个课题。我离开的时候,他亲自送到公司大门,并一再说有空过来喝茶。当然,我即使有空,也不会贸然过去喝茶,因为我后来知道他很忙,为了这次拜访,推掉了一个会议。
最近的一位也是本地一个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家,身影经常出现在国内的各种财经杂志,关之琳和刘晓庆都是他们产品的代言人。在饭桌上我们一直在聊关于营销策划的一些理念和案例,然后他不是的转向他的手下:多向陈总学习。我汗颜不已,并不时提醒他:请叫我小陈。最后在分开的时候,他坐在他的奔驰车上,按下车窗:我那个事情你多多费心。
很多时候,我发现真正把企业做大的大老板都是一副非常谦逊且令人舒服的做人态度。并没有人们言传的那种霸气和咄咄逼人。也许是场合的关系,但是我始终认为,那些在各种场合指点江山的,不见得企业长青。
前几年的在粤东企业高峰论坛上,严介和,一个风云一时的企业家,在台上用他那极其难听的普通话传播着他的各种理论:比如大专生最好用,本科生将就用,研究生谁用谁痛苦,还有我用人最喜欢用司机,等等,虽然博得场内一片喝彩和掌声,但我总觉得不是滋味。不久,严介和的太平洋集团资金出现问题,后来,这位老大也几乎销声匿迹了。
还是那个论坛上,另外一位,郭凡生,慧聪国际的老板,也是用那些极其煽情的语句批评着很多人和事,然后又把自己吹上了天。我有些赌气的向他提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看来,阿里巴巴比慧聪做得成功,请问在郭总看来是否也是这样子?这句话刺到了他的痛处,但显然他对这个问题并不陌生。我的问题引来一片掌声,也许大家都想问。郭等掌声过后,问了我的公司名字,我如实回答。他说:我替你的老板感到悲哀,你居然会这样子认为。我笑笑。接着他说:阿里巴巴是个什么企业?大部分的股权都在国外,不能算民族企业,我不把他当做民族企业。我马上纠正:郭总,我没有问他是不是民族企业。他说,我知道,你说他比我好,你怎么知道?他没有上市,所有数字都是他们自己说的。我公司上市了,一切都是透明的。我哑然失笑。其他人对他这个解释显然不满意。不久,我们看到新闻,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了,再不久,我们又看到新闻,慧聪国际出现了困难。
在企业英雄时代,老板性格经常代表着企业的性格。那些温文尔雅的儒商们似乎更适合我们这个文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而那些不可一世的老板,带我人们的,也许就是昙花一现般的辉煌了。昨天才和朋友谈起我们的老乡黄光裕,不知道以前那些对黄光裕近乎暴君的管理津津乐道的财经杂志作者们,现在如何看待这个前国美大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