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企业文化变革的力量(四)

   日期:2009-07-21     来源:www.manage.org.cn    作者:李明 王轶    浏览:218    评论:0    
核心提示:  四、如何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

  四、如何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

  如果你不能量化某些事物,你就无法准确地描述它;如果你不能准确的描述它,你就无法深刻地理解它;如果你不能深刻的理解它,你就无法很好地控制它;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控制它,你就无法适时地改进它。

  ——中国企业文化诊断与评估中心主任 李明

  在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企业文化变革之前,以及在即将实施企业文化变革之前,我们需要首先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目前——我们的组织现在的状况如何?我们的企业以及个人的做事习惯如何?

  将来——如果按照我们的期望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变革,两年后我们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功?

  差距——我们目前的企业文化与我们做事的习惯距离我们未来的成功有多大的差距?

  贝克哈德和哈里斯1987年设计的企业文化变革的流程图,是有关企业文化变革各阶段和要素的最出色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企业文化变革的管理流程图(在沙因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企业文化变革流程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要确定企业文化变革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需要变革的内容和变革的程度。企业文化诊断与评估将对此做出实证性的回答。

  诊断与评估——企业文化变革的实证基础

  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与评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软的,收集定性方面的信息和材料;另一类是硬的,定量方面的数据。直到现在,有关企业文化的硬性的和定量的研究还很少。根据硬指标和半硬指标(直接或间接可用数量表示的)所做的企业文化方面的评估,显示了在信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测量工具在整个研究阶段和实际应用上也是稳定可靠的。这种定量的研究比那些以软性指标为基础的研究更有助于克服研究者抵制或不愿用那些他们认为是没什么用处的信息。管理人员和经理们用这些硬指标的数据把自己的意念具体化的去构筑企业文化的轮廓也更容易些。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在进行企业文化变革时,我们首先要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诊断、评价和测量,使之量化,从而准确呈现现有企业文化的特征,比较现实与期望的差异,比较本企业与全行业的差异,衡量企业文化变革发展的方向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适应性。测量、评价以及再测量、再评价,对于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起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诊断与评估工具

  1992年,Roger Harrison &Herb Stokes 出版了《诊断企业文化——量表和训练者手册》(Diagnos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strument and Trainer's Manual)他们确定了大部分组织共同具有的四种文化,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企业进行相应的变化,这种诊断可用于团队建设、组织发展、提高产量等。

  1998年,Kim S.Cameraon &Robert E.Quinn 出版了《诊断和改变企业文化:基于竞争价值理论模型》 (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Based on the Competing Values Framwork),这部专著为诊断组织文化和管理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为理解企业文化提供了理论框架,同时也为改变组织文化和个人行为方式提供了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关于组织文化评估的专著还未见正式出版,在国内,大部分企业文化研究者和企业文化咨询师在企业文化的诊断与评估上只是直接应用国外现有的企业文化测量工具。实际上,在国外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来的企业文化诊断工具,并不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企业。

  领导者倡导——企业文化变革成功的关键

  纵观不同的企业文化,有其个性的同时也有一种共通的东西:企业文化的核心都是要培育和创造一种符合企业实际、催人向上、开拓创新、永争一流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魅力在于,利用荣誉感和其他精神动力,使员工自觉、自愿地为企业奉献。所以,企业一把手自身素质及言行举止与企业自身的文化一脉相承。

  美国学者亨利·凯斯格尔说:“领导者的工作,是要把他的部属带到一个不曾到过的境界。一般大众并不完全了解这个世界,领导者就必须拓展他们的视野。如果不这样做,这种领导者,即使现在很受欢迎,最终还是注定要失败的。”

  企业文化变革的推进实施,领导干部的积极倡导和模范带头作用同样重要。领导干部首先要积极行动起来,率先垂范,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习与贯彻,从自身做起,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员工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用良好的形象,带动广大员工进一步做好企业文化创新、变革与建设工作。

  案例五:英特尔公司的企业文化创新与变革

  英特尔在公司中确立了企业文化的六项准则,这六项准则是:客户服务、员工满意、遵守纪律、质量至上、尝试风险和结果导向。公司副总裁虞有澄指出,公司内部的人人平等、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一样上班守时,不搞管理人员的特殊待遇:没有给高层人员保留停车车位,没有管理人员的餐厅,每个员工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股权奖励。

  贯彻公司文化首先要由高层人员带头,按虞有澄的话来说就是:要训练出忠于公司文化的高层管理者和总经理。一些看起来不太重要的小事,如果高层管理人员不努力做好,就会影响到全体员工的执行。所以,公司的主要领导,人人倡导对事业执着进取的价值观。公司总裁巴雷特说,如果有什么关键因素指导我们如何推进企业发展的话,那么这个关键因素就是公司文化。80年代世界上风靡“走动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强调企业家身先士卒体察下属,了解真实情况,又称为看得到的管理。企业主管经常走动于生产第一线,与员工见面、交谈,希望员工对他提出意见,能够认识他,甚至与他争辩是非,是一种现场的管理。作为跨国公司的总裁,每年巡视英特尔公司国内外的所有工厂已成为巴特雷的工作惯例,人们给了他一个称号,叫“环球飞行管理者”,他担任公司高层管理工作已经有15年,他的家在英特尔公司最大的制造基地菲尼克斯,而不是英特尔公司设在硅谷的总部。前总裁葛鲁夫说,巴雷特的累积飞行里程足以买下美国西部航空公司了。

  巴雷特早期工作是负责英特尔公司的质量保证计划,他像侦探一样执着,像研究生一样急切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1986年,公司高层领导诺伊斯、穆尔和葛鲁夫要巴雷特搞清楚日立、NEC和东芝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效率,尽管当时有很多美国人抱怨日本公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美国倾销产品,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日本在芯片制造上的速度和质量是无与伦比的。实际上,此时的英特尔公司由于在竞争中惨遭打击,已从一度是该公司支柱产业的存储器制造领域全线撤退,解雇了将近30%的员工才使公司没有倒闭。在惨淡经营的那些日子里,巴雷特向购买芯片的大主顾们打听他们在日本供应商那里参观时的见闻,他还亲自到英特尔公司自己的日本合作伙伴那里进行调查,并且研究每一条有关竞争者如何设计和管理他们业务的公开的或学术上的信息,回到公司后,从头到尾地改革了英特尔的制造流程,并且设计了种能够在所有下属工厂快速推广的新制造技术。

  巴雷特认为,组织文化的成长是分阶段的,一般分诞生期、青春期和成熟期。要克服组织文化在每个阶段的危机,都需要一个文化的转型,这个文化转型可能是来自内部机制的要求。即使是社会形态和工作固定在某一个阶段上,在组织从诞生向青春期到成熟期的成长过程中,组织文化也会经历一系列变革。

  在年轻的刚发展起来的组织中,其文化可能是家长专制式的,也可能是协作参与型的。如果工作配置是个人化的,工作技术是手工操作的,组织设计是简单的、直线式的,整个组织很可能是创业者个人的一条长长的影子。反之,如果工作配置是自主独立的,工作技术是日新月异、动荡变化的,组织设计是矩阵式的。有机的、组织的文化就可能是协作参与型的。当组织向青春期发展时,需要培养身份意识,增强控制,它的文化可能倾向于官僚主义,当组织迈向成熟期,对创新的需要可能重新出现,面对日新月异、动荡不定的技术环境,组织设计要变成有机的,工作配置要成为独立自主的,企业文化则要求变成协作参与型的。如果竞争较少而且技术稳定,组织的设计可能会保持其机械、保守、缺乏改革意识。目前,绝大多数欠发达国家中文化上有偏向家长专制的倾向,社会上官僚主义的结构基本上独领风骚,而在发达国家中则极力向协作参与型过渡。由于处于前沿的科学技术,有效个人需求层次和滞后的组织设计、工作配置及社会准则之间的不协调,会导致内部改革的张力,首席执行官的取向在发展一种合适文化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发展出来的这种文化应能和组织发展阶段、工作及员工的专业化程度,及占主流的社会形态等相一致。当社会形态、组织设计、工作配置、首席执行官的取向、人们的需求从传统向大规模生产和以后的阶段迈进的时候,组织的文化也必然要变革,但文化变革不是轻而易举的,组织在一段时间内会蒙上一层“外壳”而不易改变,人们的观念也会穿上“铠甲”而不愿改变,所以,组织文化的变革会经历阵痛。跨越了这个阶段之后,企业就会形成与新业务和新发展规划相适应的组织文化。(全文完)

  (本文的两位作者,李明为中国企业文化诊断与评估中心主任,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王轶为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师,中国企业文化诊断与评估中心特约研究顾问。)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企业文化变革的力量(四)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