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人很喜欢“挑刺”,经常在内部网揭别人的“短”也揭自己的“短”。
联想人遇到问题就去问“大头猴”,“入模子”出来就有联想人的“范儿”。
联想人见到总裁直呼“元庆”,每个月还要与他共进午餐……
这样的联想人,成为许多企业文化建设的标竿,于是,学习联想文化的潮流一波胜似一波。但是,与大多数的企业一样,联想的文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从一个11名科级人员创办的小企业发展壮大为一个国际企业集团,联想文化经历了初创文化、服务客户文化、严格文化、亲情文化、二次创业文化、国际化文化几个阶段。每个文化阶段,有被淘汰的,也有被发展并传承下来的,这些文化成了联想重要的非物质资产。
像联想一样提炼文化,大多数企业都愿意去做,也努力做好,但如何将文化落地,使文化能化作每一个员工的思维和行动,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为找到适合的传播手段,将文化自上而下宣贯,并达成共识,联想做了大量的整合和实践。
如果说提炼出来的文化是程咬金手里的那把大斧,那么,联想多年来总结出来的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便是它的口决。那么,联想的“三板斧”到底是什么?
第一招:单向传播:
传播者“给予”,受传者“接受”,便形成了简单的单向传播关系。我们熟悉的报纸、书刊、电视、广播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单向传播。这一板斧的特点是能够传递较为系统的的文化内容。
联想文化传递最先借助的便是内部网站、《联想》杂志、《联想人》报纸三大平台。
我们都知道联想的员工爱“挑刺”,但究竟挑什么?挑谁?在哪挑?“刺儿梅”便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这是联想在IT冬天时推出的一个内部网专栏,主要针对企业内部的一些“大企业病”进行自我揭露和自我批评,使大家看到自己的不足、改善自己的工作。
而要找联想的“明星”们,就一定要去联想总部三层平台的“荣誉墙”了,墙上贴满了每年获得最高奖项的员工。
每个联想人桌前都放有联想的杂志和报纸,读《联想》杂志可以了解联想系统的企业文化和最新的管理理念。他们还会将这些经验和成果分享给高端大客户、政府、合作伙伴等。而《联想人》报纸则主要是联想某时段大事小情的信息汇总,员工可以与家人、与客户分享。
还有一个非常及时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手机短信传播。通常,在公司某项重大事件发生时,每一位员工都会在第一时间收到相关的短信通告。
通过三大平台,多种方式,联想保证了文化沟通的及时性,并最大程度保证了沟通效果。比如,在签约国际奥委会TOP合作伙伴之后,联想内部网、内刊进行大篇幅宣传报道,专访相关人员,以满足员工的“渴求”。而杨元庆更是在签约第一时间,给所有员工发邮件和短信通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士气。
第二招:双向传播:
与单向传播相比,双向传播使传播者与受传者能通过某种平台进行互动沟通。这一板斧可以现场检验沟通效果,保证双方信息的对称。
联想的文化双向互动传播方法有:“入模子”培训、生日礼物、进步信箱、总裁在线、沙龙、主题会议、大头猴有话说等。
有人说,联想人有“范儿”,但这个“范儿”可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可都是通过“入模子”培训输出的“新星”。因此,“入模子”可以算是联想的“星工厂”,所有新员工在经过这样的封闭培训后,都会极为认同联想的文化,了解联想,并能积极与团队合作,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联想人。
新员工如果有什么问题,老员工会很自然地说上一句:有事儿就找“大头猴”。“大头猴”到底是何方神圣?原来,“大头猴有话说”是联想内部文化的一个沟通工具,源于一次裁员谣言危机。那是在2004年3月,联想启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裁员计划,裁员比例约为员工整体的5%。裁员结束后,集团内部谣言四起,纷纷传言当年6月份还要进行一轮裁员。虽然人力资源部及各部门的负责人赶紧站出来辟谣,但员工根本不相信。就在这时,员工在联想的网站、报纸、报刊等显著位置上看到了一只大头猴,它自我介绍到:如意大头猴何许人也?——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部新闻发言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事。
原来,当时正值猴年,网络上流传的一个可爱的卡通猴形象给文化传播管理者带来了灵感。这只可爱的大头猴告诉大家,“6月联想还要裁员”的信息严重失实!它还点评说:小道消息害死人啊!这只保持中立的可爱大头猴,逐渐得到联想员工的信任。从此,联想设立了“Bigmonkey大头猴信箱(Bigmonkey@lenovo.com)”,员工有任何意见都愿意向大头猴反映,有任何问题,也都会向大头猴请教。它已经成为联想的“招牌猴”,在普通员工中建立了信任的沟通氛围。
如果碰上重大事件,员工还可以通过“总裁在线”,请总裁杨元庆亲自在线回答大家的提问。许多员工至今难忘2003年的那次连线,当时,联想公布了新的战略,杨元庆随即便在线回答了员工的诸多提问,保证战略沟通的及时、有效。
当然,沙龙、会议也是在公司重大事项宣布之后,必不可少的内部沟通手段。有一件事情,至今令我激动不矣。那是在2004年12月的一天,联想对外宣布并购IBMPCD,柳传志、杨元庆等高层领导,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马上召开了联想全体员工大会,向大家及时通报并购的前因后果,以稳定军心,激昂斗志。那次会后很久,大家都还沉浸在巨大的喜悦和激动之中。
联想的员工,尤其是跨部门、跨公司的员工,可以通过“进步信箱”来交流,这也是联想的特色方法。员工可以通过写信参与公司建设、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信箱里还设置了“落实通报”栏,由客户关系部及时跟踪建议、意见的落实情况,建立起公司级的意见处理反馈流程,以保证各项建议得到反馈处理。
联想的文化传播管理者当然不会错过通过生日与员工沟通的机会,因此,每位员工在过生日的时候,都会收到公司赠送的礼物。工作人员尽量选择一些可分享的礼物,加强员工间的沟通与情感交流。
第三招:体验传播:
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有效的方式,也是文化理念附着的重要载体。这一板斧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员工参与进来,在活动中体验文化主题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外延。
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联想的文化活动可谓是多种多样,大多都为原创性的特色活动:无总称谓、C-time(沟通时刻)、元庆午餐会、迎接新财年、誓师大会、庆功宴、足球联赛、春节联欢会、运动会等等,数不胜数。
如果在联想,恰巧碰到了杨元庆,你喊了声“杨总”,所有的员工都知道你不是联想人,因为联想人会称呼他为“元庆”。这声简单的“元庆”背后,是文化传播工作者对“无总称谓”活动落地的汗水和辛劳。要知道,当1997年,联想提出了《关于公司内部人员称谓的倡议》时,干部层,尤其是员工层很多难叫出口。直到两年后,集团干部人数增多,“总”风日趋盛行,滋生了干部享受特权的快感,拉大了与员工的距离,杨元庆才下定决心一定要落地“无总称谓”。
联想随后将原来的《倡议》改为《规定》,要求全体高管每天早上在本办公楼门前迎接每位上班员工,主动向员工问好,并让每个员工以“无总”方式称呼自己一次。此活动一直延续到员工能很自然地、习惯地使用“文明称谓”为止。通过“无总称谓”,联想“平等、信任、欣赏、亲情”的企业文化得以更好地传递。
当然,员工享受的“优待”可不止于此。从2003年开始,员工每周二中午,可以利用午休的一个小时时间,在三层大平台上享用免费的咖啡、茶点,可以与公司高管进行自由的、轻松的、无主题的沟通交流,联想称之为“C-time”。其中,C代表两个含义:“Communication(沟通)”和“Coffee(咖啡)”。
每个月,部分员工还可以与元庆共进午餐。用餐时,大家就一个话题进行详细、深入的交谈,这便是“元庆午餐会”。这个活动之所以开展是因为,当联想越来越大时,杨元庆与基层员工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他想通过一个活动加强与基层员工代表的交流,并通过这种非正式渠道将自己此阶段的重点想法和观点传达给员工。至于选择什么样的员工代表,要根据每次午餐会的主题而定,杨元庆会主动邀请与该主题相关的员工来参加,员工也可以自愿申请,或者规定一些特定类别,如党员、新员工、新任经理、创业之星、研发工程师等。“元庆午餐会”真正开拓了午餐沟通的新模式,效果明显,因此引来其他高管竞相效仿。
此外,考虑到员工在一年里,很难有时间集中起来进行文化学习,联想还特地发起了“文化月”活动,即在一年中的某一个月里,集中开展学英语、图片展、生活技能、书市、十佳歌手、贺岁电影、联欢会等活动,丰富员工生活,使员工,特别是新进员工能更切身感受到联想的文化,激发身为联想人的强烈自豪感。
联想每年在文化传播上还有很多固定的活动,比如,每年的第一天举行升旗仪式来迎接新财年;每年的第一个月,召开全体员工誓师大会,公布集团战略方向和部署;每个季度结束后,如果公司超额完成了任务,要举行全体员工庆功宴;定期举行内部足球联赛、春节联欢会、运动会等,通过多种文化活动,传播文化理念、文化主题,达到凝练团队、提升员工士气的目的。
“单向传播”、“双向传播”、“体验传播”三个招式看起来都很简单,威力似乎也不大,但将这“三板斧”有计划地使用,就会使文化落地工作变得有效、易操作、易传承。
好风凭借力,好文化还得“三板斧”!
附:
联想文化语录
l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l办公司就办人。
l赛马中识别好马。
l管理三要素: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l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
l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能说会练才是“真把式”。
l没有小舞台,只有小演员。
l“缝鞋垫”和“做西服”--联想对人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要扎扎实实地缝好鞋垫,才能去做西服,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l人人都是发动机--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潜能,高度自觉地探索规律,未来目标需要创造性的工作。
l退出画面看画--看清自己在全局中的位置,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个体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舍小利求大益。
l铸造“斯巴达克方阵”--全体员工目标一致,步调协调,令行禁止,为贯彻公司的经营战略,脚踏实地地共同努力。
(本文由中国软实力研究中心董事合伙人李国刚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