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把那些和你不一样的人变成好搭档吧。
知道吗?那些在历届奥运会中,并肩走上冠军领奖台的双人项目的中国选手搭档们,居然多数都仅仅是搭档,不是朋友,甚至还有的形同路人。
无法想像?确实是——在赛场上是配合天衣无缝,联手克敌的梦幻组合,场下若非好友,怎能保持那份默契?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性格迥异,不少搭档都在场下“不熟”,甚至还会吵架,更别提发展为朋友。
比如:中国奥运军团的孟关良和杨文军,这对双人皮划艇的金牌组合,却在私下里很少交流,甚至在雅典奥运会上取胜的那一刻他俩也是各自对天长啸,而不是像其他队友那样拥抱在一起。
再如今年带给大家惊喜的“月亮”组合——林跃和火亮,也是天生两路,一个好静,一个好动,关系并不密切。
再比如:当年中国足球队之所以能空前冲入世界杯决赛,也正在于主教练米卢能使得本来水火不容的两位队内大佬范志毅和郝海东,做到了“场下不必做朋友,但场上要做伙伴”。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职场正如赛场,好的搭档并不一定要是朋友,或者说,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并不是不能做搭档,甚至,我们不但不应该排斥差异,更要主动寻找差异。从某种角度说,能做搭档,恰恰因为彼此不一样。
和最不像搭档的人搭档
有人说,研究那些性格迥异的运动员在赛场上为什么能配合默契,可以形成一个科研项目。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在选朋友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但若选搭档,自然是在目标与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互补最好。不但是性格,能力方面各有千秋才能取长补短,形成最大的合力。其实不但是体育竞技场,政界、企业界的搭档无不如此。比如:日前出炉的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正副总统候选搭档,也几乎都是如此。
所以,对于经理人来说,无论是被领导安排和同级的部门经理联手完成工作任务,还是副手和一把手配合,以及和伙伴一起创业,都无须担心那个看上去和你不可能成为搭档的人。事实上,正因为两个人不一样,互相才能冷静清晰地看到对方的缺点和优点,而不至于总是“惺惺相惜”却难免功败垂成。这同时也意味着:会时刻有一个人不断提出反面意见,双方在争论和探讨中更成熟地考虑问题;在一个人头脑发热时,另一个人能保持足够的清醒;当遭遇一个人不擅长的问题时,另一个人可能恰恰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
这样的搭档,想不赢都难。
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属空中网的杨宁和周云帆。他俩的角色分别是总裁、董事长兼CEO。前者生性腼腆,后者外向乐观。性格如此迥然的两个人,从同学到同事,两度牵手创业,共同处事长达10年,被外界称作“传奇搭档”。
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不一样”。甚至就连他们相识和合作的原因,两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一个认为是缘分,一个坚持说是概率。但正是因为不同,他们配合得极其默契。周云帆比较理性,对数字极为敏感,强于细节管理,工作偏重运营;杨宁非常感性,对新事物接触得多,对用户喜好把握能力强,负责公司新业务的拓展。
“两个人的决策会比一个人好,两个人避免犯错误,尤其是当一个人头脑发热的时候,另一个人可以泼冷水。这是公司能成功的一个关键。小公司一犯错误基本上就没戏了。”杨宁说。
和“异己”搭档的哲学
当然,在职场中我们更熟悉的情景还是两个能力都很强的经理人,因为性格不合,在需要配合做工作时却无法提升效率,有时根本完不成任务;或者有一方勉强隐忍,但在背后大肆抱怨,甚至形成部门积怨。
非常容易理解,个性、能力、兴趣、信仰处处迥异的两个人,在工作中自然免不了有分歧,甚至是争吵,但聪明的经理人,不会让这些影响彼此成为一对好搭档,请尝试一下下面的搭档哲学吧。
首先,请明确一致的彼岸。
其实那些赛场上的黄金搭档们也是这样做的。孟关良就说过:“两个人都可以有主见,但思想必须统一。”统一的目标是搭档们联手的最根本动力,也是大原则所赖以产生的核心,必须最先搞清楚。如果连这个都无法融合,那根本就没有搭档的必要。
其次,尊重,还是尊重。
搭档们需要明确,如果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领导一定不会安排两个人来共同做。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搭档一定不是多余的。因此,承认他的价值,尊重他,并赢取他的尊重,是双方合作的至关重要的基础。
再次,退一步海阔天空。
搭档平分秋色是不现实也不理性的。两个人也是团队,总需要一个人占据主导,才能最有效地推进工作的开展。二人相当倒容易互相推诿。因此,各自在对方强的方面做出适当让步,扬己所长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像曾经称霸乒乓球双打两届奥运会的邓亚萍、乔红组合,乔红就特别善于配合邓亚萍。她说:“我就觉得应该多想想她,理解她。加上她是进攻型,我是稳健型,我负责把球弄上台,由她来进攻。” 看,大局出发,方是智者。
最后,变变花样来沟通。
因为性格的不同,你和搭档也许无法像朋友那样通过友好的交谈沟通。没关系,沟通方式也不止一种,可以变换方式来尝试。温柔一点的,可以偷偷地观察对方的习惯,向熟悉他的“第三者”打听;直白些的,干脆就吵架好了,其实吵架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当然,吵一会儿等双方冷静了再处理,还是直到吵出一个相互满意的结果为止任你选择。
创造团队的差异化
不过,作为经理人,仅仅是自己擅长和性格迥异的人搭档还不足够,当带头大哥的,创造团队的差异化,让手下彼此性格不同的下属们互相搭档也是重要功课之一。做领导的,往往喜欢把自己的领地弄成或大或小的“家庭”,所谓企业文化或部门文化,熏陶出一批十分相似的人,有时候连说出来的话都不约而同地近似。其实真没必要,相信所有经理人都深知团队的重要性。韦尔奇不是说过吗:“在一个公司或一个办公室里,几乎没有一件工作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大多数人只是在高度分工中担任部分工作,只有依靠部门中全体员工的互相合作,互补不足,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想想吧,倘若一个团队中的多数人都像一个人似的,拥有同样的思维方式,同样的优点和缺点,怎么能互补,又何谈合作?更别提创新了。事实上,在一个集体中,任何一种性格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没有哪一种性格是最好或完美的。作为经理人,尽量保持每个人的差异性,甚至主动去激发差异性,才能让整个团队的合力最大化。
所以,何必为某个员工不是“一路人”而烦恼?不是一路人,照样可以做一路事。当然,这也需要考验经理人的驾驭能力和管理技巧。在尊重每个人个性的同时,当然要灌输协作文化,对于某些“刺儿头”,不妨以毒攻毒,比如:故意把一件难以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分配给他,等他感受到难度,再派人去帮忙搭档完成。下次,当别人碰到难题,他自然会回报以配合。另外,在工作中,引导大家不要过分关注自己与合作伙伴在性格上相似与否,而要把精力放在怎样去工作,求同存异,牢牢记住大家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敢于与“不一样”的人做搭档,并能巧妙地搭档好,让团队在自己的领导下异彩纷呈,同时合作愉快,你就可以无愧地说一声:“我这个带头‘大哥’还不错!”
只做搭档,不做朋友
文/晓庄
对于搭档,你可以不喜欢他,但是不能不接受他。
“恭喜你们!这次项目我们一举盈利了3000万。”李副总脸上是按捺不住的喜悦,和陈清、李然击着掌。因为他们两个人带领各自部门的鼎立配合,项目才得以顺利完成。此时的陈清和李然,心里都非常高兴。然而,他俩只是礼貌地微笑着点了点头,互道了一声“合作愉快”,就别无二话了。
出了李副总的办公室,两个人一道上了电梯,但似乎除了盯着电梯上的数字不停的跳动外,找不到可交谈的内容。电梯停在了三层,他们各自下来,互道了一声“再见啊”,然后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
这就是陈清和李然,一对事业上的搭档,生活中却没有太多交流的认识人。
性格迥异的搭档
李然,“70后”,名校高材生,认真、敬业、乐于分享是他的特点。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是凭借他的刻苦和悟性,不仅成功运作了几个大项目,并且还为公司培养出了几位优秀的骨干。在公司中,李然可谓是风云人物,一方面缘于骄人的业绩,一方面则来源于他开朗、果敢、鲜明的性格。于是,工作两年后,李然被提升为了投资一部经理。
由于公司的业务非常广,公司还设有投资二部,两个部门工作内容各有侧重,但也经常需要合作。事实上,投资一部和二部更像是一个部门的两支团队。
陈清——投资二部经理,性格内向、严谨,和大家的关系也是相敬如宾,不远不近,有时会给人以冷傲、清高的感觉,也有些员工背地里叫他“冷静王”。然而,这种性格对于擅长做中长线投资的陈清来说,似乎也非常吻合。
一天,李副总将李然和陈清同时叫到办公室,公司接到了一个新项目,由于业务重大并且需要保密,因此,公司决定让陈清和李然组成临时的项目组,由他们两人负责该项目。
对于开朗的李然来说,本来这可以不是问题。然而,看着陈清那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还真有点不知说什么才好。不过,李然还是伸出手,勉强说了句“合作愉快”。
为了同一个目标
接下来的日子,李然和陈清开始了正式的搭档关系。他们像所有新搭档的同事一样,根据各自的擅长之处进行明确分工,然后每天再根据工作进展进行沟通,解决问题。项目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有时李副总也会参与到他们的工作中来,给一些第三方的意见。
但是尽管工作联系如此密切,李然却对陈清始终喜欢不起来。他想不明白,陈清干嘛整天冷着一张脸,每次自己兴高采烈地想到一个新主意,常常让他一句话咽回来,扫兴得很。如果不是因为实在是工作需要,他才懒得跟这样一个“冷人”合作。
因而,私下里,两个人从未有任何往来。他们都有各自的好朋友和朋友圈,谁也没想走进对方的朋友圈,也没有谁希望邀请对方。
李然的朋友很多,无论是在公司里还是在客户中;而陈清则恰恰相反,他在公司中几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基本都是同学。而且,陈清也常会有意无意的和同事保持着距离,只有安全的距离才会让他感觉舒服。
李然曾一度因为无法和陈清形成友好关系而发愁。在他看来,这样下去,项目的推进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没想到,恰恰相反,项目推进得异常顺利,连连得到李副总的肯定。
慢慢地,李然也越来越感觉到和这样一个另类搭档合作的好处。比如:双方总能看到对方看不到的问题,还能帮助解决;他们可以不顾及私人关系和情面,而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争辩,哪怕是面红耳赤,结果很可能会让人茅塞顿开,尽管当时嘴上并不一定服气;同时,由于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每个人在项目上都有优势可以发挥:李然外向,可以在外部沟通和谈判上多下功夫,而陈清则可以发挥他思维缜密和专业的特长,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互补;再有,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更可以看清彼此的特长,和软肋……
当然,李然认为还有一个莫大的好处是,很明确地和陈清分工,一人负责一部分,责无旁贷,否则搭档关系可能面临解体,而这对于任何一方都是全无好处的。
而这些,谁都不用明说,双方都心知肚明。作为职业化的经理人,他们都有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不管是否喜欢对方,但一定会向着目标迈进。
在这个共同目标的追求里面,其实也可以不搀杂任何的个人情感。
享受纯粹的搭档关系
随着第一个项目的巨大成功,李然和陈清无疑被公司视为了黄金组合。最近,他们再一次被组合起来,共谋公司的上市大计,并为之做好准备。尽管李然和陈清的关系,依然是“向左走、向右走”,但双方由于了解颇深,而更有信心再次进行默契地合作。
通过几次合作,李然越来越发觉这种“不是朋友的搭档关系”的妙处:简单而高效。而自己也因此,得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更强的业务能力,更多的信任、荣誉和收益。
“何不在部门内也尝试让性格迥异的员工做搭档?”在不知该把新任务交给谁时,李然突发奇想。他迅速地在本子上列出员工关系图,勾勾划划,修修改改,终于确定让小王和小于进行组合。
小王和小于虽然年龄相仿,但是平日里由于负责的业务领域不同,工作上的交流并不多。再加上两个人都非常有才华,多少有些恃才傲物,而并没有把对方放在眼里,于是平日里的交往不多。但是,他们身上也都有着对方所不具备的优点。
如何使他们更快地成长?这也是李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来想自己带他们,但是自己不仅要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还要抓公司的大项目,又怎么忙得过来?“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和成长。”想到这儿,李然不禁如释重负。
小王和小于这对组合,在李然的撮合下,已经开始运作新项目了。李然给了他们一个美丽的愿景,希望他们可以为此努力不懈。不知道他们的经历会否像自己和陈清一样:最好的搭档,而非朋友。
李然一边翻看着工作日记,一边微笑着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