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21世纪的公司组织结构

   日期:2008-12-25     来源:中国经营报    浏览:205    评论:0    
核心提示: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彼得·德鲁克就创造了“知识工人”一词,用来称呼那些以高效利用知识为手段的新一代雇员。有了这样的内部市场

  麦肯锡观点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彼得·德鲁克就创造了“知识工人”一词,用来称呼那些以高效利用知识为手段的新一代雇员。在当今的国际大公司中,这些“知识工人”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高,称呼他们为“专业人员”应该更为恰当。

  高效率的专业人员可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然而如今他们在工作中却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与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来创造和交换知识以及其他无形资产。但大部分人却不得不浪费很多时间与同事进行协调,并且四处寻觅所需的知识(即使这些知识就在所在公司内部)。

  而且,他们的地位越是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就越低。比如说协同合作:随着公司内专业人员人数的上升,潜在协作对象的人数以及低效交流的次数也呈指数级上升。同样,由于公司内部没有建立“知识市场”,因此要找到所需的知识就必须要找到拥有该知识的人。由于寻找人员和知识越来越难,公司内部专业人员间的凝聚力和信任度也随之下降,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工作效率。  

  1. 垂直架构已经过时

  垂直架构这一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再也无法适应现在的专业化工作流程。专业人员应该在公司内部的水平层面开展合作,但在垂直组织中,他们却不得不在彼此孤立的“孤岛”中苦苦搜寻知识和协作对象。

  如今,大公司很少致力于专业人员效率的提高。事实上,由于公司内的垂直架构设置以及特设机构和矩阵,使得工作更为复杂,效率也随之降低。垂直架构这一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再也无法适应现在的专业化工作流程。专业人员应该在公司内部的水平层面开展合作,但在垂直组织中,他们却不得不在彼此孤立的“孤岛”中苦苦搜寻知识和协作对象,否则就无法开展合作。

  更为糟糕的是,矩阵结构中还有横贯垂直架构的“二级管理”轴线。这样,一个专业人员就可能有两个顶头上司(如一个负责销售,另一个负责生产)。因此,专业人员在开展水平协同之前,必须先向上请示。所以,常常只有让有上下级关系的管理人员出面解决结构性的矛盾,专业人员之间有效的合作才能进行。否则,仅仅为了协调不同的工作内容,找到共同方案,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其他特设机构,比如企业内部的“合资形式”,部门双负责人,数量惊人的行动小组或学习小组等等,都会使工作进一步复杂化,使得在协调内部工作上浪费更多的时间。

  2 . 构建全新的组织模式

  要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公司的组织结构必须大幅调整,既要保留传统等级制度的优势,又要认可人才更为重要的价值,让这些富有想法、思路创新的人才积极与同事合作,通过品牌、网络等无形资产来创造价值。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公司应该调整纵向组织结构,让不同小组的专业人员都有各自明确界定的任务,比如产品线管理人员负责公司盈利,非产品线管理人员负责公司的长期战略规划,要确保职责划分明确。此外,公司还应建立新型的网络和市场,促进专业人员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帮助他们获取所需的知识。

  通过实施以下四条互为联系的原则,公司不仅能够实施新的组织结构,还能够降低组织内部互动的复杂程度,提高内部协同工作的质量。

  1.优化和精简垂直结构和产品线管理结构,不再采用失效的矩阵和特设架构。将产品线管理人员的职能限定于创造短期收益;

  2.部署非产品线团队,发现新的创造财富的机会。运用动态的管理流程,权衡近期和远期利益;

  3.在公司内部建立知识市场、人才市场和常设网络,以更好地创造和交流无形资产;

  4.依靠业绩指标而非监督机制,最好地发挥工作态度自觉的专业人员的作用。

  据我们所知,至今还没有哪个公司能够运用全部四条原则。正因为如此,公司无法完全发挥员工的潜能。倘若公司在简化垂直结构的同时,却没有促进自觉的专业人员之间的协调,那么即使工作效率可能有所提高,也无法弥补工作成效上的损失。

  3 .发挥动态管理的作用

  动态管理迫使公司在资源配置时从最高管理层面进行权衡取舍,而不是由预算紧张的非生产线管理人员来进行自愿配置。这一改变进一步简化了生产线管理人员的职责。

  精简后的新的垂直架构对个人职责做出了明确界定,产品线管理人员只需关注公司的近期盈利目标,而其他专业人员则能把精力放在实现公司的长远价值上。这样做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正如一位管理人员说过的,你总不至于让一个精于肉搏战的人去搞长期性的武器研发项目。

  有些工作开展起来需要几年时间,如推出新产品、发展新业务以及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公司的技术平台。这些工作就需要专门的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在丛林中摸索”,通过不断的失败、尝试和修正,提出卓有成效的新建议。线下管理人员每天必须考虑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很难有时间和资源胜任这一工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在实施此计划时要放弃成本约束。有些公司总会在预算中留出固定的一块(比如总支出的2%~4%),并派一些最优秀的员工,用于制定公司的长期战略举措。每一项重要举措都有一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以确保足够的资源支持。当举措可以实施时,也就是收益和成本预测明确到可以正式进入预算时,就可进入公司的产品线架构。

  当然,在全公司层面,须考虑战略举措上的支出与公司总预算的平衡,这样才能管理好短期和长期盈利。所以,公司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系统化方法,必要时有所取舍。所谓的“动态管理”在这里就能够发挥作用了:综合严密的流程、决策规程、滚动预算以及工作日程管理流程,将把相关举措的管理纳入公司高层企业管理的整体方式,由高层从全局上管理相关举措。因此,动态管理迫使公司在资源配置时从最高管理层面进行权衡取舍,而不是由预算紧张的非生产线管理人员来进行自愿配置。这一改变进一步简化了生产线管理人员的职责。

  4 . 发展基于内部市场和网络的组织框架

  公司必须以内部市场和网络的形式发展组织框架,促进专业人员之间广泛的水平协作。这样,专业人员就能更便捷地交换知识,建立社区,创造无形资产。

  有了这样的内部市场和网络框架,专业人员就只需在水平层面上,而非在垂直的上下级架构中进行协作,这样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我们认为,如果知识市场、人才市场和网络三者同时建立,那么三者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知识市场

  知识管理的真正价值并非主要来自于知识的管理,而更多的来自于知识的创造和交换。要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关键是要认识到,最有价值的知识存在于专业人员这些最宝贵的员工的头脑中。

  在公司层面有效地交换知识,与其说是技术上的问题,倒不如说是组织上的问题。正如我们此前提出的,为促进知识的交换,必须扫除专业人员之间交流的结构性障碍。大公司往往有很多专业人员彼此之间并不认识,公司必须鼓励相互间的陌生人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那么,如何才是鼓励陌生人交换宝贵信息的最佳方式呢?事实证明,关键是要在公司内部建立市场。

  尤其重要的是,公司要向知识提供者提供激励和支持,这样他们才会创造出高质量的“知识商品”。“购买者”则必须能够获得比其他渠道更深刻、更有用、更易找到和更易吸收的知识内容。

  知识市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因此目前仍很少见。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知识市场,公司首先要大量投资,创造市场所必需的条件。

  人才市场

  一个同样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人才市场。通过这一市场,部门或公司人才库中的员工可以转换岗位,从短期项目到长期运营职位。需要人手的管理人员则可以评估寻求新岗位的人员。

  公司需要给人才市场制定详细的规则,必须说明岗位的标准化职责,验证各人选的资质,规定管理人员如何获得求职者的业绩评估等等。此外,定价(即岗位薪酬)、人才交换机制、协议和标准(即任务期限、任务再分配机制、向转岗员工传达决定的流程)也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

  社交网络往往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如工作性质类似(都是工程师),客户类似(都在汽车业),或工作地点相同(都在中国)。这些网络能够降低交流成本,提高网络对所有参与者的价值。

  但是,社交网络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覆盖范围比较有限,运作效率还有待提高,过于依赖参与人员的善意,无法吸引足够的投资为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提供有效的服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加大对网络的投入,使网络成为公司中的正规机制。一个方法就是指派网络“负责人”,发展共同的能力(如对知识创造进行投入)。此外,还可采用其他方式:推出对成员的激励措施;划分区域(如果社交网络不止一个,成员就会混淆);建立网络协议和标准;建立共享基础设施(比如用于支持网络各项活动的技术平台)。

  事实上,矩阵管理结构的公司能够完成的许多工作,责任和分工明确的正式网络也完全做得到。不同的就是:在网络中,自我激励的员工出于自身利益而合作;而矩阵结构中,等级制度迫使员工合作。此外,在网络中,拥有共同利益的员工在合作时,决策权极少会出现混淆;而在矩阵结构中,决策权的混淆会使内部结构更加复杂,甚至会造成紧张关系。

  尽管很多公司都已经有了社交网络,但很少有公司把这一网络作为正式机制。但是,这对公司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步。

  5 .用“共同职责”考量业绩

  在这一新的组织模型中,最后一条就是削减部分监控层次,通过业绩衡量标准、协议、标准、价值以及结果管理体系,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

  当然,即使员工越来越自觉,相关负责领导仍然应该起到监督作用。但是,公司需要的是具有启发性的领导,而不是“事事插手”的领导。

  然而,随着公司中自我激励的员工越来越多,领导的管理方法也要有所转变。领导可以通过提出高标准和业绩指标的方式,鼓励个体员工和员工集体管理好自己的工作,以实现这些高标准。一位成功的CEO曾经告诉我们,要鼓励员工,与其提供物质激励,还不如衡量他们的业绩来得有效。但是,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评估业绩。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特定的衡量指标,如果运用了错误的指标,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

  为鼓励这一新的组织架构正常运作的协作行为,公司应该设立指标,使员工为集体成功负个人责任,也就是说要让员工负起“共同职责”。所有自觉的员工都需要这样的指标,当然对高层管理人员尤其重要。公司应更加重视那些不仅能够完成本职工作,而且善于开发他人才能或贡献自身知识的员工。

  当今大型公司所需的全新组织模式,并不会从工业化时代的陈旧组织结构中自发诞生,而是必须由公司从整体着眼加以设计,要在运用新原则时考虑到如何有利于专业人员创造价值。通过这些原则,公司就能以更低的成本发挥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更大的作用。

  (LowellBryan是麦肯锡纽约分公司资深董事;ClaudiaJoyce是麦肯锡纽约分公司董事。)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21世纪的公司组织结构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