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曹鹏:传媒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变革

   日期:2008-12-08     来源:中国人才新闻网    浏览:245    评论:0    
核心提示:国内传媒如今都在摸索自己的考评方案,大都是采取打分制度,制定比较完善的奖励方案,业绩与待遇挂钩。相对而言,报纸杂志的考评

  

  曹鹏简介:

  曹鹏,新闻传播学博士,现任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经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书画》月刊主编,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河北大学与郑州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天歌传媒独立董事,致力于媒介经济学与书报刊市场营销研究,出版有专著《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媒介资本市场透视》、《中国媒介前沿》等多种,新著《媒介市场策划案》、《媒介经济学教程》即将面世,在国内数家新闻专业报刊开辟有媒介市场观察分析专栏,并担任多家报刊的咨询顾问,在新闻采编、经营管理实务与媒介理论、学术研究等方面发展均有建树。

  传媒业在本质上不是资金密集行业,也不是劳动力密集行业,更不是技术密集行业,传媒业是智慧密集行业。传媒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在国内传媒市场,并不缺少人才,但是缺少的是让人才充分发挥智慧的环境与体制。1995年我在分析研究国内报刊市场时,提出当时报刊界基本上处于“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阶段,到今天,可以说基本上还是这样的格局。不少所谓“大腕”,其实只是幸运儿而已,拆开唬人的“画皮”来看,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近年来的一些传媒经济案,就都是极好的例证。

  当传媒业日益与国际市场接轨,西方传媒企业开始步入中国市场,我们面对外来的竞争者,如果想确保优势,就必须给真正优秀的人才创造出能够大有作为的体制与天地。

  老总更需要专业资格考试

  有关主管部门对新闻工作者组织实行专业资格证书考试,是业内议论颇多的一个举措。应当说,这是出于规范新闻职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与水平的考虑,总体而言,是有益于行业发展与进步的,对于参加学习与考试的采编人员,也是一次难得的培训充电机会。

  不过,在国际新闻传播行业中,记者一般是自由职业者,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没听说过国外当编辑记者需要考试取得证书的,因为毕竟新闻工作与医生、律师等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不同,大众传播业需要的不是专才而是方方面面的人才,甚至不需要过高的学历。

  其实,立足国内传媒业的现实,也许更需要专业资格考试的是传媒负责人,因为相对于中级、初级职称的传媒采编人员来说,肩负一家传媒责任的老总,具备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水平,倒是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事实上,近来有些出问题的传媒,其采编人员未必水平差。如果把专业资格考试以及证书升级换代到传媒老总一级,相信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会有极好的促进与提高。

  人才流动两极分化

  传媒业人才流动,如今出现一种两极分化格局。有过流动的人才,倾向于继续流动;而不曾流动的人才,倾向于以后也不流动。

  一方面是因为传媒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是因为新办传媒不断涌现,新闻界年轻的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尤其是中层以下的青年编辑记者,似乎随时都在准备“跳槽”,不仅是在同一城市不同传媒之间跳,而且还在全国各大城市之间跳。日益开放与市场化的传媒业,创造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的天地。

  人才流动对于任何行业都是好事,因为只有流动才有活力。但是,过度流动,却是不利于行业繁荣的,因为超出正常幅度的流动,就反映出浮躁与不稳定。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适度的人才流动,为各地的传媒带来了新鲜血液,也强化了企业机体功能。不过,频频跳槽的人才,难免有些见异思迁,终归难成大器。

  纵观传媒业人才,可以说,真正可忧的是那些没有流动过的人才,因为这些人才除了单位骨干与精英,也有一些是滥竽充数的。很多传媒之所以没有活力,就是因为拥有太多的不曾流动过、也没能力流动的人。

  招聘录用新人何必成批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企事业单位进人,都是采取成批定时的做法。对传媒来说,主要是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一年一次。这种模式,如今在国内传媒业仍然被广泛采用,其实已经不再有其合理性。在录用应届毕业生之外,不少传媒也喜欢成批集中招聘新人,一次就招若干名。

  除了新创办媒体与扩版、创建新分支机构以外,西方传媒企业一般对补充人员采取随时调整的策略。因为任何一个位置出现空缺,都该及时补充到位,没道理任其轮空,也不该削足适履,非得凑够多少人、挨到一定时候才招聘。

  作为市场化传媒,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成立的,因此,人员年龄结构大都比较年轻,不存在老员工成批退休的问题,所以,在岗位安排就绪后,道理上讲没有必要每年还成批进毕业生。

  在传媒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最后一个市场化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如何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人力资源,是一门新课题。

  精英升级换代频率加快

  这是一个升级换代非常频繁非常普遍的时代,从电脑到呼机、手机,几年之内,已经有多少代产品走过了从出生到死亡的兴衰历程。对传媒行业来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其实也存在同样的规律。

  很多人未必意识到的是,新闻单位的精英人才,在几年之内,已经悄悄地完成了嬗变。原先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甚至名主持人、名播音员,如今可能已被业内投闲置散。而在市场中真正扬名立万的,已是另一批新人。

  财经传媒就是一例,以时下财经界旗帜性人物胡舒立为例,20世纪80年代她在工人日报驰骋疆场时的同辈同级别精英,而今何在哉!

  这种淘汰是不声不响的,因为传媒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成功与失败,并不完全决定于市场,因此,一些已落伍或被淘汰的传媒精英,可能并没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体制的特点与惯性,使得原先曾经优秀过的人不会出局,而是原地踏步。

  广播人才流向电视

  广播的市场复兴,是传媒行业近来共同关注的现象。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广播业实在是太缺少具有智慧与想象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个普遍现象是,广播电台的业务骨干流向了电视台。由于广播电视同属一个系统,往往是一个主管单位的两个分支机构,本来就有情同手足的关系,而且在业务上也有相似性,因此,就比书报刊业的人才更容易适应电视台的工作需要。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大牌主持人,如崔永元、阿忆等,就是由电台系统进入电视的。与此同时,几乎从来没听说过有哪家电视台的骨干调到了广播电台。因此,广播与电视之间处于一种逆差格局。

  广播在传媒人才资源市场,处在一个边缘地位,同时还是电视、报纸等行业的人才提供者,这样的结果,当然就是精英流失,因此,在节目内容质量上就难以有突破或提高。

  考评方案与分配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激励机制与薪酬方案。对于市场化传媒来说,最重要的课题,可能就是如何制定并执行好比较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案。

  国内传媒如今都在摸索自己的考评方案,大都是采取打分制度,制定比较完善的奖励方案,业绩与待遇挂钩。一家有一家的法子,没有统一的标准。

  相对而言,报纸杂志的考评比较简便,而电视相对复杂,所以,薪酬的分配权在报社杂志社一般是统一制定的,实行的是一个单位一个方案。而电视台则是五花八门,从频道到部门以及栏目、节目组,政出多门,但是大体而言与建筑企业比较接近,也就是采取的是包工头模式,由制片人掌握全权,聘用人员相当于民工。

  薪酬待遇是关系到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的大事,考评方案与分配机制如何更科学、更合理,怎样更有利于传媒采编质量水平的提高,这是各家传媒老总都非常重视的问题。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曹鹏:传媒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变革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