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灵活派遣”中国试水

   日期:2008-09-15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任仕达    浏览:200    评论:0    
核心提示:在西方发达国家,灵活派遣主要是人力资源公司根据客户的需要,短期地向客户派遣不同岗位的临时员工,为期往往只有数月甚至数周。

  听说过“灵活派遣”(Flexible Staffing)吗?

  在西方发达国家,灵活派遣主要是人力资源公司根据客户的需要,短期地向客户派遣不同岗位的临时员工,为期往往只有数月甚至数周。作为被派遣员工的正式雇主,人力资源公司承担这些员工包括培训、职业规划和福利等多方面的职责。

  灵活派遣中的主流形式是项目派遣。所谓项目派遣,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岗位因企业设立项目而存在,比如用工企业因季节性生产销售需要或者新设项目需要人手,需要临时招用一批员工,项目结束后,岗位也随之结束;二是岗位周期平均为12~15个星期;三是作为一种灵活用工方式,企业项目结束后,具备相关技能的员工还可能被派到另一家公司,继续为新项目工作。

  灵活派遣形态出现是必然

  据任仕达公司2007年的调查,在欧洲,大约有10%~25%的劳动力是由人力资源公司派遣的短期灵活用工。在日本,去年灵活派遣行业创造的销售额为300亿美元,而在美国和欧洲分别为800亿美元和900亿美元。在整个欧洲市场,灵活派遣的渗透率可从1%到4%。在欧洲6国取消相关派遣禁令后,2012年之前,欧洲有望增加57万个就业机会(见附图)。

  从劳动者的观念上看,目前全球劳动者普遍已经从寻求“就业安全感”转为注重“就业能力提升”,劳务派遣不仅放宽了就业形式的多样性,也符合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选择。

  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根据产业周期的高峰和低谷来调整自身的用工方式和规模,灵活用工满足了他们的需求。总体来讲,商业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很多公司都面临着一个长期性的季节需求的变化。如果你的业务并不是很忙,却仍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雇员数量,就会面临人员的过剩,劳动效率就会下降。

  从人力资源战略的角度看,很多公司都会将员工进行分类管理。他们会考虑有哪些员工是固定的员工,相当于核心骨干。这些员工掌握着公司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能够和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公司的长久发展。另外一圈的固定员工,在战略上仍然和公司保持紧密关系,但是他们会应公司的变化或是灵活的需求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最外两圈,则是结构性的外包员工和项目性的临时员工。

  对于结构性外包员工,他们仍然可以和公司保持紧密的关系,但是当这个公司要转换产品,还有整个生产周期发生变化时,这些员工会转移到别的岗位上进行新一轮的工作。最外两圈的员工类型就需要通过派遣公司来提供。

  灵活派遣不等于“薪酬外包”

  在欧洲,大部分毕业生或新手一般都是通过派遣公司,用一到两年的时间积累经验,再逐步过渡到专职员工。获得了不同的工作经验,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那么这样的选择往往会是相对成熟而稳重的选择。

  但在中国,很多大学生都非常希望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希望一毕业就能和公司签订稳定的劳动合同。然而,情况往往是,这些大学生进入第一个工作,6个月以后他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这使得中国的离职率相对比较高。

  还需要澄清一个基本概念上的误区。就目前中国的派遣市场来看,灵活派遣这一用工制度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薪酬外包”。由于很多企业误用和滥用这一形式,连带使灵活派遣本身受到了很大的误解。事实上,“薪酬外包”并不能等同于“灵活派遣”。近年来中国企业实行的各类劳务派遣,其性质都属于“薪酬外包”,即在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外,加入了第三方即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通过第三方来发放劳动者薪酬,第三方则代行管理员工职责并收取管理费。在“薪酬外包”行业,员工仍然是企业的员工,人力资源公司只是负责薪酬部分。

  在《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前,这一做法成了很多企业“压低用工成本”的一个选择。这些企业在“薪酬外包”过程中出现的侵犯员工合法权益的问题,比如今年初以来,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让原本应该长期雇佣的全职员工与派遣公司签约,或者让他们不停地变换签约公司。

  当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在这一领域潜力无限。假设中国临时员工的渗透率为1%,就我们相对保守的预估而言,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整个灵活派遣业能够为中国市场每年创造100万个新工作机会,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也会产生近30万个工作岗位。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灵活派遣”中国试水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