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的挑战

   日期:2008-08-28     来源:《人力资源》(HR经理人)|http://www.china    作者:陈晓倩 邓婷    浏览:248    评论:0    
核心提示:在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单位,缺乏生产和经营的内在动力,缺少人才竞争意识,抑制了文化产业人才的自然形成。在我

  随着以个人智慧为特征的创意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决定性作用,创意产业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其独特的产业特色和突出的经济效益,已经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将其确立为支柱产业。

  2006年8月,我国召开了主题为“创意引爆经济新奇迹”的首届创意产业大会,将数字软件产业、设计产业、广告公关与咨询策划产业、创意地产与建筑产业、品牌时尚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新闻出版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工艺品产业、创意生活产业10个产业归入创意产业的范畴中。创意产业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和信息为主的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并形成了一个从创意、生产到再生产,再到交易过程的巨大产业链。因此,创意产业又叫做创意文化产业。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和氛围。其中亟需既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和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创作者这两大类人才;而“氛围”则在于创立一套激励全民创意的机制及评判标准。因此,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和业界关注的热点。

  由于北京地区创意产业相对集中,而且也代表了国内的较高水平,自2006年8月份以来,慧博研究院针对注册地在北京地区的创意文化企业,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沟通、现场填写、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了人力资源调查,共发放问卷244份,回收问卷165份。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北京地区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将针对比较突出的三大问题进行剖析。

  专业人才数量与质量严重不足

  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人才质量成为发展瓶颈

  据慧博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地区创意文化产业人才从业年限相对较短,行业经验普遍偏少,工作经验不足2年的占到总人数的73.2%,仅有5.15%的人具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见图1)。同时,也了解到人员招聘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缺少此类人才。

  另外,调查显示,有超过6成的从业人员认为人才质量是制约创意文化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有4成多的人认为人才培养机制也是关键的制约因素(见图2)。

  加速人才培养,须专业教育和市场培育双管齐下

  创意文化产业具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元素:一是个人的创意;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在保留原有集约化、规模化工业特征的同时,它更强调每个个体的创造力是否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由此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因此,人力资本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和体现,成为制约该产业能否良性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单位,缺乏生产和经营的内在动力,缺少人才竞争意识,抑制了文化产业人才的自然形成。另外,旧的教育体制中更缺少文化管理、创意培养等专业培育机制,直至1993年上海交通大学才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文化艺术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每年也仅招收30名学生。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是大学里的传统专业。比如,全美有30多所大学开办了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专业。而且,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形势虽被看好,但不成熟的产业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因此多数人才在流动中存有一定顾虑。

  从当前文化创意人才的分布状况看,大量的专业人才并不是在从事文化创意的专业机构中,很多都在一些传统产业的创意岗位上。同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因此急需实施人才能力开发计划,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并组织产业中最优秀的讲师开展培训。

  随着以个人智慧为特征的创意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决定性作用,创意产业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其独特的产业特色和突出的经济效益,已经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将其确立为支柱产业。

  2006年8月,我国召开了主题为“创意引爆经济新奇迹”的首届创意产业大会,将数字软件产业、设计产业、广告公关与咨询策划产业、创意地产与建筑产业、品牌时尚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新闻出版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工艺品产业、创意生活产业10个产业归入创意产业的范畴中。创意产业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和信息为主的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并形成了一个从创意、生产到再生产,再到交易过程的巨大产业链。因此,创意产业又叫做创意文化产业。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和氛围。其中亟需既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和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创作者这两大类人才;而“氛围”则在于创立一套激励全民创意的机制及评判标准。因此,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和业界关注的热点。

  由于北京地区创意产业相对集中,而且也代表了国内的较高水平,自2006年8月份以来,慧博研究院针对注册地在北京地区的创意文化企业,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沟通、现场填写、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了人力资源调查,共发放问卷244份,回收问卷165份。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北京地区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将针对比较突出的三大问题进行剖析。

  专业人才数量与质量严重不足

  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人才质量成为发展瓶颈

  据慧博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地区创意文化产业人才从业年限相对较短,行业经验普遍偏少,工作经验不足2年的占到总人数的73.2%,仅有5.15%的人具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见图1)。同时,也了解到人员招聘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缺少此类人才。

  另外,调查显示,有超过6成的从业人员认为人才质量是制约创意文化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有4成多的人认为人才培养机制也是关键的制约因素(见图2)。

  加速人才培养,须专业教育和市场培育双管齐下

  创意文化产业具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元素:一是个人的创意;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在保留原有集约化、规模化工业特征的同时,它更强调每个个体的创造力是否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由此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因此,人力资本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和体现,成为制约该产业能否良性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单位,缺乏生产和经营的内在动力,缺少人才竞争意识,抑制了文化产业人才的自然形成。另外,旧的教育体制中更缺少文化管理、创意培养等专业培育机制,直至1993年上海交通大学才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文化艺术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每年也仅招收30名学生。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是大学里的传统专业。比如,全美有30多所大学开办了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专业。而且,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形势虽被看好,但不成熟的产业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因此多数人才在流动中存有一定顾虑。

  从当前文化创意人才的分布状况看,大量的专业人才并不是在从事文化创意的专业机构中,很多都在一些传统产业的创意岗位上。同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因此急需实施人才能力开发计划,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并组织产业中最优秀的讲师开展培训。

  随着以个人智慧为特征的创意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决定性作用,创意产业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其独特的产业特色和突出的经济效益,已经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将其确立为支柱产业。

  2006年8月,我国召开了主题为“创意引爆经济新奇迹”的首届创意产业大会,将数字软件产业、设计产业、广告公关与咨询策划产业、创意地产与建筑产业、品牌时尚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新闻出版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工艺品产业、创意生活产业10个产业归入创意产业的范畴中。创意产业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和信息为主的活动,这些商品的基本经济价值源于它们的文化价值,并形成了一个从创意、生产到再生产,再到交易过程的巨大产业链。因此,创意产业又叫做创意文化产业。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和氛围。其中亟需既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和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创作者这两大类人才;而“氛围”则在于创立一套激励全民创意的机制及评判标准。因此,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和业界关注的热点。

  由于北京地区创意产业相对集中,而且也代表了国内的较高水平,自2006年8月份以来,慧博研究院针对注册地在北京地区的创意文化企业,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沟通、现场填写、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了人力资源调查,共发放问卷244份,回收问卷165份。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北京地区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将针对比较突出的三大问题进行剖析。

  专业人才数量与质量严重不足

  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人才质量成为发展瓶颈

  据慧博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地区创意文化产业人才从业年限相对较短,行业经验普遍偏少,工作经验不足2年的占到总人数的73.2%,仅有5.15%的人具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见图1)。同时,也了解到人员招聘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缺少此类人才。

  另外,调查显示,有超过6成的从业人员认为人才质量是制约创意文化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有4成多的人认为人才培养机制也是关键的制约因素(见图2)。

  加速人才培养,须专业教育和市场培育双管齐下

  创意文化产业具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元素:一是个人的创意;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在保留原有集约化、规模化工业特征的同时,它更强调每个个体的创造力是否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由此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因此,人力资本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和体现,成为制约该产业能否良性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单位,缺乏生产和经营的内在动力,缺少人才竞争意识,抑制了文化产业人才的自然形成。另外,旧的教育体制中更缺少文化管理、创意培养等专业培育机制,直至1993年上海交通大学才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文化艺术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每年也仅招收30名学生。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是大学里的传统专业。比如,全美有30多所大学开办了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专业。而且,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形势虽被看好,但不成熟的产业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因此多数人才在流动中存有一定顾虑。

  从当前文化创意人才的分布状况看,大量的专业人才并不是在从事文化创意的专业机构中,很多都在一些传统产业的创意岗位上。同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因此急需实施人才能力开发计划,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并组织产业中最优秀的讲师开展培训。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的挑战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