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劳动法新话题:三类人容易成高危人群

   日期:2008-08-27     来源:浙江在线    浏览:261    评论:0    
核心提示:浙江在线01月09日讯从元旦起,《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了。“从实践来看,这样的人群类型还不少,例如实习律师、出租车司机和事业

  浙江在线01月09日讯从元旦起,《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了。新法突出强调了对已就业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劳动者就业的安全保障问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群体有这样的问题:《劳动合同法》适用于这些群体,但如果运用新法去维护他们的权益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现实障碍,甚至会危及他们的“饭碗”。这种障碍并不是来自法律本身,而是因为一些传统做法、传统制度的束缚,消解了法律的功效。

  “从实践来看,这样的人群类型还不少,例如实习律师、出租车司机和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等,因而可称为《劳动合同法》施行过程中的‘高危人群’。”浙江省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的有关专家说。

  “高危人群”一:实习律师

  [案例]

  小巍前年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去年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实习律师,与事务所签了一份实习协议,约定实习期间不发工资。现在,他是所里一名资深律师的助理,每天帮着整理资料,协助处理案件,但平时只有几百元生活费。

  [现状]

  杭州市司法行政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杭州共有134家市属律师事务所,加上50家省直属事务所,专职、兼职的律师总共有2200多人。

  记者随机走访了杭州的几家律师事务所。其中一家律师事务所有正式律师27名,实习律师4名;另一家35名,实习律师3名。如果按这样的比例算,实习律师应该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目前,有的律师事务所与实习律师签了劳动合同,有的则还没签。

  [难题]

  “律师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对劳动者的评价比较注重劳动成果,而不是劳动过程。”省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王根生科长说,刚出道的实习律师没工作经验,更不会有好的案源,因而只能跟着有经验的律师实习,有些不签劳动合同,也不拿工资。

  而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律师事务所招用实习律师要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这样势必会增加成本,因而有些律师事务所可能会拒绝招收实习律师,长此以往,对律师队伍新生力量的培养不利。

  “高危人群”二:出租车司机

  [案例]

  这两天,黄先生过得不踏实。他是一家出租车公司的管理人员,现在公司一些车辆承包给个人。承包人又自己雇佣了几个司机。由于这些司机的流动性较大,公司基本无法了解他们的详细信息。“《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万一有什么劳动纠纷,怎么办?”

  [现状]

  目前,杭州市除了有76家从事营运的出租车公司,还有1000多辆个体经营的出租车。如果按一辆个体出租车2—3个司机算,个体出租车司机超过2000名。

  “这些个体出租车司机有没有劳动关系,很难界定,因此,要签订劳动合同,比较困难。”杭州市运管局出租车管理处相关人员说,此外,有些非国营出租车公司把出租车承包给个人,由承包人自己招司机,关系也比较复杂。

  [难题]

  “出租车行业的特殊性,在于生产资料的产权归属会影响劳动关系的准确认定,传统行业的经营特性也会影响劳动关系的界定。”王根生说,如果出租车产权属于出租车公司,那么司机和出租车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较明确,应当签劳动合同。而如果出租车是司机本人的,只是挂靠在出租车公司,那么很难形成劳动关系。如果是这种情况,签订劳动合同就比较困难,往往成为“高危人群”。

  《劳动合同法》第94条规定,个人承包经营违法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和个人承包经营者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此,对于出租车公司来说,司机尽可能由公司统一招用,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如果与公司没有劳动关系,要尽量明确双方法律上的权利义务。

  “高危人群”三:事业单位编外人员

  [案例]

  高师傅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了17年,属于临时工,没有签订任何书面合同。听说单位要在今年6月改制,而他还有8年才能退休,现在不知道怎么办好。

  [现状]

  因为行政编制和预算经费不足,目前有些事业单位招用编制外劳动者时,却长期不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因此,这些劳动者往往既不能享受只有在编者才能享受的权益,也很难依据《劳动合同法》维护自身权益。

  [难题]

  《劳动合同法》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也就是说,今后,只要事业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就得依照本法签订劳动合同。

  在法律的刚性制约下,《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这些事业单位可能会采用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由劳务派遣机构与非在编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甚至逐步减少用工。这样,非在编劳动者无法获得同工同酬的权利。

  这种情况下,虽然劳动者可以寻求法律救济,维护自己的权利,但保障的程度往往难以确定。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劳动法新话题:三类人容易成高危人群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