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伴随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及税务环保等七大新政,外加东莞力推“双转型”压力下,东莞台商正遭遇烈火般煎熬:来自相关人士称,目前,东莞台企已有500多家搬离东莞。与此同时,近两年不断出现台企关门倒闭现象。有研究人士指出,很少有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让东莞台商如此焦虑,若跟不上东莞乃至大陆的步伐主动进行企业升级、转型,就难免遭淘汰。面对自身巨大的生存危机,向来被认为具有“逐水草而居”习性的东莞台商,究竟是要彻底舍弃东莞,还是积极展开自救进行转型布局?
现象台企屡屡关门出走
去年10月以来,东莞制鞋、家具等传统企业,出现鲜见的大批量撤退。据数据显示,2007年前三季,广东已有大约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关门或者外迁。这些鞋厂大多为台商所经营。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东莞台企已经有500多家搬离东莞。这两年也不断出现一些台企业关门倒闭现象,尤其最近几个月,情况特别严重。”最近记者跟东莞台协一位会务干部聊到东莞产业升级问题时,该人士如此表示。
据记者调查,这位协会人士所言非虚。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去年10月以来,东莞制鞋、家具、五金等传统企业,出现了往年鲜见的大批量撤退。亚洲鞋业协会信息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广东已有大约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关门或者外迁。而厚街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号称世界制鞋中心的东莞,关门或外迁的鞋厂不少于几百家。这些鞋厂大多为台商所经营。
关门的并不仅仅是没有根基的中小企业。去年12月30日,台企东莞常登鞋业给员工发放完高达4000多万元的补偿金后,这个有近20年制鞋经验、4000多名员工的“大厂”正式停业。而在此不久前,东莞桥头镇一家台资家具企业倒闭,老板竟然欠下800多万元工资逃跑。
有调查认为,东莞企业关门与撤退躁动中,石龙、石碣等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则反应趋淡、波澜不惊。但作为制鞋、家具等传统产业重镇的厚街、大岭山等镇街则出现不少波动,关门或外迁企业陡增。
不过,这种说法也并非绝对。去年6月8日,凤岗镇一家名为晔盛的台资工厂倒闭,拖欠100多家供应商货款,估计余款达到四五个亿,台湾老板跑回台湾。据记者调查,这家工厂是台湾奇克科技生产工厂,而奇克科技母公司为全球鼠标键盘行业第二大制造商。甚至,就连石碣镇的知名台企雅新电子东莞工厂,去年也闹出财务危机的险情。
“几乎每个东莞每个行业都面临这样的危机,只是传统行业本身应对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显得更脆弱而已。”在东莞经营饮料企业的台商老杨表示,诸如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合同法》实施等一系列因素,差不多把东莞所有单纯靠加工的企业逼迫到为生存而挣扎的边缘。
老杨所感受到的还只是国内外宏观大环境的压力。仅就东莞地方而言,以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打的东莞,已经毅然提出了经济社会双转型目标,打算主动淘汰部分达不到东莞要求的企业。日前,东莞市政府一位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一些附加值较低的企业因成本等问题,转到其他地方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当初香港、台湾等地一些企业转移到东莞,毕竟东莞正处转型升级时期。
困惑出走就是正确选择?
常平一台商感叹,许多中小台商没能力说搬就搬,面对走与留的抉择很是困惑。一些“先入为主”积累了原始资本的大型台企,则相对占据了主动,他们更愿意把在东莞以外设厂行动称做“布局”。
台商企业向来被认为具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特性,哪里成本低就搬到哪里。在最近几年开始的搬迁潮中,许多台商已开始转往内陆城市。已经搬离东莞的一位杨姓台商说,在内陆城市,包括环保、土地、税务优惠,还有劳动合同法,都不是问题。
内陆一些城市到东莞“筑巢引凤”或“引凤筑巢”热烈招商,刺激了东莞台商的躁动心态。“我们是1990年率先登陆东莞的一期台商,这几年,我们在不升级就迁徙的压力下,估计一期台商中七成已经陆续搬离东莞。”在厚街做女鞋出口的王姓台商表示。
“一般而言,这些传统企业一般迁往江西、湖南或广西等地,也有的迁往越南、泰国等地。”据王姓台商称,伴随《劳动合同法》施行的刺激,企业关门或外迁趋势,今年春节前后会迎来高峰。
常平一位拥有数十名员工的台商感叹,许多中小型台商,毕竟没有能力说搬就搬。本想来东莞淘金,结果如今就像历史重演,过去因为台湾工资高涨来大陆,现在成本增加,又要往内陆西移。这位台商面对走与留的抉择,显得很困惑。
“搬迁难道就是最好的选择?”来清溪镇资历最老的台商中华彩玉副总经理王世文说,客户和卫星工厂都已经形成产业链,企业品牌也已经跟东莞连成一气,一般搬走,客户习惯到这里,工厂不见了,还让人家直觉你倒闭了。
一些通过“先入为主”积累了原始资本的大型台企,则相对占据了主动优势。他们更愿意把自己东莞以外设厂行动称做“布局”。“像亚洲光学(号称世界最大镜片研磨厂)在六年前就察觉,大陆政府的政策对企业愈来愈严格,便预先到中南半岛布局,现在这一块地区的产量已对集团有一定贡献。”亚洲光学公司董事长赖以仁表示。
但他也分析认为,过去为求发展,地方政府招商是大小通吃、好坏兼收。如今挑精拣肥做法,可能会引发台商再次迁徙潮。众多接受采访东莞台商承认,转型中的东莞乃至中国,企图通过这一连串保优汰劣的新法规和政策,迫使企业跟上脚步。
尽管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一些大型台企业对是否迁离东莞,还是相当慎重。早在1991年,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巧集集团总裁张汉文就看中了东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到此开办了富华鞋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的富华已经成为拥有7条生产线、2000名员工,月产量15万双鞋的大厂。
张汉文是坚定的东莞支持者。他称,自己绝对舍不得搬离东莞。为此,他选择在传统的制鞋行业中寻求突破。“富华生产的电工工作鞋绝缘性能一流;野战鞋非常结实,连钉子都穿不透,而且非常轻便。这些都是应用新技术的成果。”张汉文说。
转型自创品牌主攻内地
“简单出走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抓住最后一次的机会,进攻中国13亿内销市场,则是东莞台商下一个逐鹿中原的大梦。”一位熟悉东莞台商发展历史的人士如此呼吁。
早期由台湾转迁东莞发家的台资鞋厂兴昂国际,已经做出跨越产业升级新门槛的行动:去年,该公司完成香港挂牌上市,募集港币28.82亿资金后,全面发力,抢攻大陆内销市场。
“大陆内销市场空间的诱惑,则吸引了具备一定实力的台资制鞋企业转型自创品牌,主攻内销市场。”东莞台协一为副会长级干部进一步分析兴昂如此做法的幕后深刻原因。
台企兴昂的做法并非孤立事件。徐福记集团从1999年开始扩大大陆市场,目前已成功地由一个靠国外订单生存的加工贸易企业,变成了一个在大陆消费市场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企业,而它的总部就是设在东莞。
众多台企这种需要转型升级的迫切愿望得到统计数据证实。台湾中华知识经济协会理事长陈明璋教授曾经就台商产业转型压力问题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东莞、深圳及其它地区,85%以上的台商感到了产业转型的压力。该调查充分显示,台商产业转型升级中最需要的依次是:培养转型人才,知识管理,转换经营模式,建立品牌和财物融资等。
然而,东莞快速的发展也衍生出土地、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东莞市政府领导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推进初级城市向高级城市的转变,“东莞制造”也要走向“东莞创造”。这个过程中,一些东莞台商担心,由于内资企业的崛起,自己是否会遭遇边缘化困境?
这种担心显然多余。如何扶助东莞台企升级早就被东莞政府纳入重要议程。东莞市政府一位官员称,多年以来,东莞政府就推出政策,帮助推动外资企业的升级转型。针对台商情况,政府专门与东莞台商协会合作,成立推动台资升级转型功能委员会,帮助推动台资企业的升级转型。同时,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也在陆续推出中。
东莞台协新任会长叶春荣肯定了政府做法:“东莞市政府已明确提出专项政策,与东莞台协配合,协助台商企业转型升级。”他表示,“城市要升级,我们企业也必需进行升级,台商子弟学校、台商大楼、台商医院这三大工作都已在前任几位会长手中完成,东莞的投资环境和台商的生活机能已基本构建,因此,第八届的会务工作重点就是要全力协助台商企业转型升级。”
“虽然产业转型升级此项工作是艰难的,也是无形的,可能要几年后才能见效,但是有产、官、学作为我们坚实的后盾,借用金融的全力支持,培养优秀人才,整合所有资源,东莞台商依然扎根东莞永续经营。”这是叶春荣就任会长时的演讲词。这个鲜明的观点,正是对部分东莞台企外迁做法的否定。
链接
东莞台商占广东1/3
大陆台商,最为密集在江苏昆山和广东东莞两地。最早一家台商1988年落户虎门镇。数据显示,东莞市拥有台资企业5600多家,台资企业投资总额超过40亿美元,占全市外资投入比例的1/3.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大量台企的陆续涌入,让这个昔日贫瘠的农业县,一跃成为全球电子的重镇之一。人言道:全国台商三分之一在广东,而广东台商三分之一在东莞。长期居住东莞台商有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