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刘浩:透视网络招聘持久战

   日期:2008-08-27     来源:www.kunshannews.cn    浏览:160    评论:0    
核心提示:当前,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使用网络招聘,而在更多二线城市,这样的趋势也正逐渐显现。在疯狂的多元化潮

  当前,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使用网络招聘,而在更多二线城市,这样的趋势也正逐渐显现。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倚赖更多经济活跃的二线甚至三线城市,中国网络招聘市场高速且可持续增长的潜力依然看不到放缓迹象。

  有观察者指出,与竞争对手相比,智联招聘的特点是“好玩”,并且擅于“不按常理出牌”。比如,最早提出“雇主品牌”概念,联合CCTV打造《绝对挑战》,与《东方时空》合作职场调查,签约黄健翔成为公司形象代言人,签约朱德庸传播“快乐工作”理念……对此,刘浩说,“做被别人不太认可的事情,我习惯了。”其实,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想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的行动,往往都会让人捉摸不透。不过,当一系列“好玩的创意”逐渐变成清晰的结果时,人们也通常会做出判断:在那些当初不被理解的动作背后,一定是伴随了一种叫做“前瞻”的特殊能力,并且与前瞻相伴的,往往还有更加强大的透视力和执行力:有计划地朝向既定的目标,坚定前行。

  “网络招聘是一个极具成长潜力的行业,相应地,处在这个行业内的公司,以及公司中的员工也都在经历成长。”刘浩说。作为智联招聘的首席执行官,他从2000年开始关注网络招聘,那时候,他的身份还是这家公司的投资方代表。

  2002年,当刘浩决定加入智联招聘并担任CEO的时候,他曾不被身边的朋友理解。但如今,他所领导的公司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2007年,中国网民数量继续增加(已仅次于美国),网络招聘市场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在这一年里,智联招聘的员工数量以及网站各项数据指标,继续实现了翻番甚至翻倍的增长。对于刘浩而言,那些曾经不被理解的决策,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同行效仿,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前瞻,而是继续未雨绸缪。

  “在2007年里,其实行业内其他公司的业绩也不错。”刘浩说,但同时,对于2007年12月底出现的某外资网络招聘公司解散中国团队事件,他也表示“很多人低估了这个行业的竞争壁垒。”

  “2008年,网络招聘市场可持续增长的潜力依然看不到放缓迹象。”刘浩分析,“不过中国内地的网络招聘行业由于先天的发展态势,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增强团队素质,保持高度的耐心才能够得到市场。”

  基于上述判断,在疯狂做老大与夯实基础之间,刘浩决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俨然,他的目光已经穿过网络招聘战场上四起的硝烟,看到了未来期待的景象。

  与刘浩对话

  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数年前,就以雨后春笋之势蓬勃萌芽。然而,商业模式的模糊成为牵绊其自我突破的一大瓶颈。

  网络招聘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明朗的盈利模式引来了竞争的白热化。

  在互联网神话被无限放大的时候,为数不多的业内人士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人否认互联网行业在中国有着让人不忍放弃的前景,但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仍是不容乐观的屏障。

  这样的现实既是眼前发展的绊脚石,同时又是日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智联招聘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巩固阵营的同时,早早把目光瞄向未来生机蓬勃的市场——二三线城市。2007年,就已经开始看到了在二三线城市深耕的果实。各地分公司风生水起,在大量的二三线城市凸显智联品牌的影响力。

  在疯狂的多元化潮流中,刘浩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网络招聘始终是智联的命门所在,其他业务,在他眼里,是在做锦上添花的事。

  “线下”产品或服务的存在,是为了让智联的客户体验到最为满意的服务,你需要,所以我存在。刘浩的标准不是通过这些增值服务给公司带来多大的收入,而是能否对智联的品牌提升带来积极的效益。

  正如智联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一样,所有的增值服务有着类似的功能:提升品牌美誉度。

  当很多在新兴行业中成长的企业迷茫于人才瓶颈时,作为一家人力资源专业机构的灵魂人物,刘浩有着更为贴近现实的应变:亲力亲为,以培养作为公司最为突出的文化特质。

  当很多发展中的公司在期待,新人来了,马上就能跑步前进的时候,刘浩放弃了这样的想法,他更情愿员工、公司和行业一起成长。

  从5年前开始,从接手智联招聘的那天起,他就是这么做的。从他自己的经历来看,成熟的企业,包括有着百年基业的公司在内,最不敢忽视的事之一就是对人的培养。

  在这家快速成长的公司里,刘浩正按着网络招聘“前途不可限量”的初衷行事。

  网络招聘的市场潜力

  《首席人才官》: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网络招聘,也有越来越多的求职者登陆人才网站寻找工作。你怎么判断中国人才服务产业的发展,怎么看网络招聘未来的发展前景?

  刘浩:2007年,从整体上看这个行业还是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在过去的几年间,网络招聘已经从刚开始主要由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和外资公司使用,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各个企业都在使用。以北京为例,客户不仅仅习惯使用网络招聘,并且已经开始广泛接纳和使用猎头、人才测评和培训等增值服务。

  另外我们也惊喜地看到,从地域上,网络招聘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经济最发达的一线城市,正逐渐向二线城市扩张,趋势逐渐显现,甚至深入到三线城市。

  这些都意味着行业在发展,蕴含着非常大的潜力。

  《首席人才官》:在一些城市,智联招聘与当地报纸合作出版“招聘专刊”,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则以提供网络招聘服务为主。这是如何决定的?

  刘浩:我们通常会分析某些城市两方面的“市场占有”:一是对于企业来说的,在哪个渠道发布招聘广告?另外一个是针对求职者,他们都通过哪些渠道找工作?以北京为例,我们发现报纸招聘这个渠道大概已经下降为10%了,也就说只有10%左右的公司,最多不超过20%的公司在这个平台上发布招聘广告,通过这个渠道找工作的人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80%、90%的人会使用网络求职。

  所以我认为,在北京这样的城市,报纸招聘已经是被主流公司抛弃掉的媒体平台,市场需求很小,我也不会去碰报纸招聘。

  但是放眼全国范围,也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因为地区发展的差异化、城市发展不均衡,导致报纸依然是当地主流的大众媒体。

  比如在某些内地城市,“市场占有”情况与北京相比,结果恰好是倒过来的,那么在这样的城市,如果一定要推网络招聘也可以,但是你得有很强的耐心,得再等个3、5年,网络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果。没有效果的地方,成本无形大,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在一些城市就会寻求报纸合作伙伴。

  《首席人才官》:对于这样的城市,网络招聘的前景在哪里?

  刘浩: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培育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坚持把主要的招聘需求放在报纸上登,你就很难培养网络平台的使用者,因为职位登在报纸上,人们就不会去网络上找,所以在这类区域,要想完成这样一种转化,就必须使用“网络+报纸”相结合的方式。

  也就是说,在满足客户用报纸发布招聘广告的习惯、以及用户找工作在报纸上看的这个习惯的同时,渗透网络。我把你所有的东西都上网,这样慢慢就会有很多人发现,原来网上也有招聘职位,而且坐在家里上网去搜这些职位,比出去买份报纸更划算、更方便,这样人们就会选择上网。

  长久看,大趋势是中国网民的数量仍在增加,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日趋活跃的中小城市,潜力非常大。  

  《首席人才官》:可能有人会问,在网上登广告和在报纸上登广告,面向的人群一样吗?招到的人会是同一个人群吗?

  刘浩:在很多城市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说北京,在报纸上登一个招聘广告,面向的人员层次要比在网络上发布广告低,这是必然的。

  在青岛也好,在杭州也好,上网人群的平均收入比不上网人群的平均收入肯定要高,受教育程度也肯定要高。

  一般来说,在20多岁到30岁这个年龄段,上网人群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概率大大超过不上网人群。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招聘对于区别不同层次的候选人有一定作用。

  《首席人才官》:是小一些的企业招人难,还是大一些的企业招人不容易?

  刘浩:要看招聘什么样的职位。如果是大学毕业生,他们的求职首选,可能90%以上的人会选择大城市。

  你让他去选择什么样的公司,绝大多数的人在比较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时候,也是选择大公司。

  《首席人才官》:在互联网时代,你认为企业招人的成本是上升还是下降了?

  刘浩:网络大大降低了招聘的门槛,方便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成为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招聘方式。从这个角度分析,使用网络招聘对于企业来说,成本是下降了。

  不过,招人的成本并非简单由使用的工具和平台决定,而是由人才供需关系决定的。

  有一部分人才就是处于紧缺状态,招这类人,成本只能高,比如网游人才,在网络游戏火爆的时候,大家都在招这类人,同时有多家公司在抢这样的人才,成本自然很高。所以,供需关系其实真正决定了招聘的成本。

  深耕客户需求

  《首席人才官》:目前,国内人才招聘服务市场的竞争很激烈,作为最具规模的人才招聘服务商之一,智联招聘在市场上如何定位?如何让企业在众多的服务商中选择自己?

  刘浩:我们看重的是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服务,而不是向客户推销我们有什么产品,非要卖给你什么。

  大家都习惯说,以客户为导向,其实理解是不一样的。一些公司实际上以销售为导向。

  回顾智联2007年下大力气做的事,就是获取更多新增的注册用户和简历,将未来客户需要的人先网罗过来,而非拼命追求规模和市场份额。

  在2007年,我们也整合了一些公司内部的资源,包括成立新的事业部,组建团队等,实际上都是在深刻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而进行的调整。

  《首席人才官》:对于不同行业、性质以及规模的客户,如何提高他们的满意度?

  刘浩:举个例子吧,中国现在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实际上真正受过专业训练、科班出身的人比例不高,所以现在的HR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培训。

  在这样的需求下,很多时候智联免费办一些大规模的公开课,也是希望能对现在行业里HR们普遍欠缺的知识补充有所帮助。

  相对来说,可能越是小一点的客户,越有获得培训知识的渴求。

  但是相对大一些的客户,他们的HR往往是比较专业的,他们更多是希望提供商在服务流程上,帮他们分担具体工作,因此公司在产品设计和服务上,也会做出应对。

  《首席人才官》:中国的人才市场有些极端,中高端的专业管理人才实际上还是处于比较紧缺的状态。很多公司在招聘时,考虑到猎头的渠道,智联招聘前身是一家猎头公司,猎头行业一般被认为门槛低,而且竞争者较多。智联招聘现在的猎头业务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

  刘浩:一般的猎头可能是门槛低,但这个看法也不全面。因为作为一家相对来说持续发展的公司,在选择提供商的时候,更多的是选择一个合作伙伴,会看的比较长远。一家没有品牌、没有实力的公司,就很难成为那些真正有实力公司的合作伙伴。

  我并没有要求猎头业务以一个跳着往前走的速度去扩大规模,但是我给猎头部门定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让客户满意,一旦收了客户的钱,就必须得有信心,能把客户需要的人找到。猎头部做到了这一点。

  目前,猎头部门服务的客户数量并不是海量的,但是却拥有很多能够保持长久合作的优质客户资源。

  《首席人才官》:选择猎头服务的客户与使用网络招聘的客户有哪些关联性?

  刘浩:网络招聘和猎头是完全不同的行业。网络招聘为公司所有的业务提供支持平台。但是,无论猎头、测评,还是招聘外包、培训、校园招聘等,和网络招聘一样,都是服务于同一批客户的。

  《首席人才官》:提到校园招聘,我们看到近年来智联招聘发力明显,提供服务的优质客户越来越多。有人说企业进校园招聘,很大程度上是做秀,你是怎么看的?

  刘浩:我不否认有些企业进校园,涵盖了市场行为和广告行为在里面,不排除其中确实有个别营销高手。但从智联招聘所提供服务的企业来看,绝大多数进入校园还是为了要招人,而且往往都是有较长远人才培养计划的公司,在招聘大学生这件事情上很下功夫,投入很多。

  近几年,公司的校园招聘业务每年都以100%的速度增长,本来可以增长更快,为什么没有增长那么快,还是落到“让客户满意”那句话。

  因为校园是一个对服务质量要求非常高的业务,你在人员的素质和人手不够的时候,一定要签那么多合同回来,增长那个速度,你会把事情搞砸的,会让客户在现场面对一堆意想不到的问题,投诉也会上来。所以事实上公司在刻意控制这个速度,以保证相关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能够达到公司对客户的承诺。真到了每年能接那么多单子的时候,我再签那么多单子,接不了那么多单子就不签。这就是为什么校园招聘只有100%增长的原因,实际上,增长200%都有可能实现。

  《首席人才官》:中国的培训市场,规模应该也是很大的,智联招聘一直在做培训业务,以后也会继续做下去吗?

  刘浩:培训一定要做下去,这些年来也在摸索到底怎么做。公司做培训业务一个相当重要的出发点,是为现有和潜在客户群提供增值服务。

  主要的方向是公开课,就是用公开课这样的方式去提供客户所特别需要和渴求的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在为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做贡献,毕竟公司一年要花几百万在全国搞公开课。

  所以对公司来说,不存在培训做不做,只是为什么要做培训,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做培训的问题。其实,培训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也就是公司潜在的客户。

  《首席人才官》:智联招聘在这两年发起和参与了很多社会公益活动,比如西部人才计划、中国志愿者网站、大学生计划等等,在人才服务行业里,可能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浩:公司实际上做的就是替人找工作、帮人找人这样一件事,是具有非常强大社会价值的一件事,它不仅是算利润率算出来的,本身就带有相当大的社会公益目的在里面。

  你所提供的服务是影响非常多人生活的一件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去做很多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为社会做贡献的事情是很自然的,没有说刻意要去打一个什么样的牌。

  导师文化相伴公司快跑

  《首席人才官》:作为一家提供专业人力资源服务的公司,智联招聘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什么特点?

  刘浩:智联招聘非常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公司成本绝大部分都花在人上。我的观点是,如果员工都很成功的话,那么公司必然就会是一家成功的企业。

  提到人力资源管理,我觉得人不是管出来的,不是你用什么东西捏着他、拽着他,或者是推着他才能被管出来,更多的是要通过规则给他提供一个平台和土壤,去培养他,让他去成长。所以需要管的,只是作为一个平台、一个体系的规则是什么。

  网络招聘行业相对比较新,不是说今天我从一家成熟的公司抓个人过来,把他放在这儿,他就能够马上跑起来,公司,包括公司里的所有人都需要慢慢成长,这是典型的员工、企业、行业共同成长的环境,并且是良性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自己进对行业,进对公司,自己也愿意用这样的心境去带领一家企业。

  《首席人才官》:这两年智联招聘发展得很快,员工规模迅速扩张,在北京和各地的办公场所也都在扩大。量变是否会带来质的变化?比如你的管理风格变了吗?

  刘浩:风格都是差不多的,但方式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在人的身上下工夫、花时间。不论你管多少人,这都是要去做的事。

  2002年我刚加入智联招聘的时候,公司大概只有110人。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自己跟北京智联的每一个人都谈话一小时。那时候我亲自带30多人的销售队伍,大多数时间也用在了谈话上,目的是发现大家遇到什么问题,我能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对于我不能解决的问题,会分析是否公司的规则有问题,如果是,就要想办法去改正。

  现在,我依然花很多时间与那些直接向我汇报的公司主管沟通,大多数时候,不是我在布置任务或者我们一起讨论某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谈比较抽象的东西。我觉得不管做哪个层级的管理者,都得用心,把心花在下属的身上,否则你带不出人,也培养不出人,这是一个核心问题。

  《首席人才官》:听起来,你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像是导师?

  刘浩:可以这么说。来智联前我做过两份工作,一份是在律师事务所,有150多年历史,它能传到今天,靠的就是类似的文化。比如一个刚毕业什么都不懂的学生,会有人清楚地告诉他今年要干什么,跟谁干什么事,然后一点一点把他培养成什么都懂的人。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在投资公司,当时负责中国业务的就是两个合伙人,我跟他一块儿干了三年,完全是他手把手带着我起来的。所以在现在这家公司,我也希望自己以及管理层的所有人都能用心做事,关心下属,把一部分精力拿出来用于沟通,帮助下属成长。

  《首席人才官》: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管理能力?读MBA能学会管理吗?

  刘浩:商学院可以教给你知识,对训练思维方式也会有用。但读了MBA,并不意味着就会管理了。我觉得不能完全从一个人过去的经验来看他会不会管理。讲一个案例吧,只要你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你也可能获得商场感觉:从商业经验上讲,我做了3年的投资,进到这个行业之前,就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说,有的时候,给你这个机会,你就可以做管理。不给你机会,你就做不了。

  一个人想得越远,他做的决定就越正确。这话听起来简单,但其实是件很复杂的事,因为能否比别人想得远是很考验人的。在面对具体一件事的时候,很多人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但如果这件事实际上是系列事件当中的一环,往下还要做很多决定的时候,就要看你能不能想到背后的、最终的目标。

  想到长期的目标是什么,你才会坚定地朝着那个目标走,这样就会少走很多弯路。现在我不去刻意强调公司的收入规模,而对找准管理的大方向、大前提更感兴趣,就是为了选择正确的路子。

  另外,你要永远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如果是无限的,谁都能把什么事情都干好。所以在认识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分出你的工作重点和轻重缓急,组织你的资源和精力,并贯穿在你每天的职业生活中,这是我的建议。

  《首席人才官》:似乎对于未来的很多事情,你都已做出判断。那么智联招聘会上市吗?有什么计划?

  刘浩:上市是早晚的事。但我的目标是做强再上市。历史上有过上市不成功的案例,上市了,却失去市场分额。我没给自己规定什么具体的上市时间,应该不会是在今年,但会在三五年内上市吧。

  《首席人才官》:董事会不给你施加压力吗?

  刘浩:当然需要做说服教育工作。要对股东说明,在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在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时候,不要着急上市。 

  《首席人才官》:他们会听你的?

  刘浩:还好吧,我有投资公司的工作经历,所以知道“他们的语言”。

  《首席人才官》:正逢2008年伊始,有什么话要送给本刊的读者们?

  刘浩: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有很多人性、人情的东西在里面。作为HR,除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要经常提醒自己,大家是在一个组织里面做事的,要跟别人打交道,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有一定的大局意识,还要超越最事务性的工作。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刘浩:透视网络招聘持久战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chrmers",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最新招聘
推荐图文
推荐管理技术
点击排行
最新管理技术

首页| 关于我们  |  商业采访  |  投稿指南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人力资源经理网(CHRM) Copyright © 2005-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04986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3849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610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