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著名跨国公司的一名退休工程师,投诉某名牌大学的一位长江学者“剽窃”,称对方将自己的培训讲义译成中文后,就用于盈利性的商业培训,从而侵犯了自己的知识产权。虽然此事最终“和气”收场,该教授主动将培训所得“归还”给了这名工程师,但由此引发的“培训讲义究竟有没有知识产权”的争议,却在网上愈炒愈热。
事实上,也有相当一部分圈内人士为这名教授“抱屈”,因为他们认为,在国内培训界,培训讲义“似曾相识”是常见现象,有时甚至会在不同人所做的讲座上,看到几乎相同的PPT,更不用说照搬的案例分析了。在他们看来,讲义本身根本就不具备知识产权,因此没必要“小题大作”。但法学界的不少专家却认为,培训讲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而且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普及,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讲义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
讲义凝聚学者心血
“现在我每次做讲座,都要求参加讲座的听众签订协议,讲义不得外传”,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培训的陈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忍不住发出上述抱怨。因为他已多次看到自己精心制作的PPT,被人“改头换面”在其他讲座上使用。他表示““虽然也不排除会出现类似的案例或观点,但是从细节上还是可以发现蛛丝马迹的”。
复旦大学一位知名教授也称,每次讲课的内容,他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准备,往往是讲一节课,就得花费三倍的时间备课,而且其中的很多内容,还包含了他独特的实践经验。尽管如此,他平时还是将备课笔记和讲义放到网上,让学生随便下载。不过他也认为,不管是授课内容还是讲义内容,都应该是学者本人的学术成果,其他人不应随意“拿来”用于商业培训。即使一定要用,至少也应该得到学者本人的授权。
应视讲义内容而定
“时下大多数讲座的内容只涉及基础知识,既然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那就谈不上什么知识产权”,持有上述看法的人士认为,用于商业培训的讲义内容,多半不会涉及高端技术或商业机密,因此并没有保护的必要。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专业的一名教授称,虽然每次培训都会精心准备,但是大多数还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讲义内容完全可以公开。不过,如果讲座中包含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发明专利,那就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还有一些高校老师和企业界工程师认为,商业培训的内容以普及为主,知识产权的含量不会很高,因此,没有必要特别强调讲义的知识产权问题,更不应该上纲上线到学术道德的高度。
保护意识在加强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何敏教授表示,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日益加强,将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类似案例。他指出,从严格意义上讲,讲义也是有著作权的,尤其是在国外,著作权是不以发表为前提的。即使在讲座中的案例分析,也是禁止别人完全引用的。但现在国内知识产权意识还不是很强,所以大多数讲座内容和讲义,目前还无法得到很妥善的保护。
而另一名从事知识产权研究的教授认为,现在法律上对讲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部分是有保护的,但是对于那些非原创性的、人类可共享的知识部分并没有保护,尤其是那些没有经过自己特有的整理和再加工的,也是没有保护的。因此,对于讲义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需要严格界定。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类似案例的浮出水面,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讲义的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