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延安召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8领导干部会议上,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谈到,针对当前企业用工总量增长过快,人工成本总额快速攀升的实际,计划在未来3年内削减5%的员工总量。按中石油官方网站统计,2007年中石油员工总数为167.3万人,以此基数计算,裁员总数将超过8万人。(7月25日《每日经济新闻》)
中石油今年前6月税前利润同比下降39%,只有564亿元,这主要是受炼油业务亏损和特别收益金上缴大幅增加拖累。显而易见,此次裁员计划应是中石油控制成本的一大举措。按理说,中石油试图通过减少员工总量来减轻人工成本压力的管理策略,相对于“利润下滑就涨价”,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也间接地减轻了社会负担。但中石油的裁员计划,却引起了舆论的普遍质疑。
如果单从网络上的评论加以判断,大众似乎是过于“多疑”了:这是不是中石油“哭穷”的外在体现形式,意欲以此来“要挟”政府,是涨价或者索取更大财政补贴的前奏?而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但这种舆论的倒戈,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减员增效”的管理价值观越来越为公共社会所不认同。
减员真能“增效”吗?“减员增效”举措真的能够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绩效吗?未必,尤其是对于中石油这种垄断体制庇佑下的非市场化国企。道理也很简单,导致此类企业人工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是“体制”,而不是“人员”——换言之,是体制性的问题,譬如公款消费、人浮于事、管理落后、薪酬分配差距极大等。这些问题不解决,裁多少人也无济于事。
裁员增效,实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管理理念。对企业来说,有短期的“小利”,但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却有“大害”,影响深远——因为它以牺牲就业和社会稳定换取企业一己效益。就事论事,中石油裁员8万人,就意味着将这8万人推向了社会,增大了社会压力,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如此,就不难理解,公共舆论为什么会对中石油裁员增效嗤之以鼻了。
2004年,经济学家厉以宁有一句话语惊四座:“先把工资最高的裁掉。”他说,美国就采取这种裁员模式,如果裁员,就先从工资最高的裁起。他认为此举好处至少有两点:企业每给员工涨一级工资,就意味着该员工离被裁掉更近了一步,为了不被裁,员工肯定会拼命为企业做贡献,从而相应减少企业的管理负担;其次,裁掉一个工资最高的员工,可以养活更多工资低的员工,而这些员工加起来创造的效益并不比一位高工资员工少,何况高工资员工的谋生能力更强。
那么,如果中石油执意要通过裁员“增效”,我们就不妨看看此次裁员能裁掉几个高管。因为,既然是裁员,就不分员工和领导,都是为了提升企业效益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