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的“轻回报”现象,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猛涨与分红时的吝啬中再一次体现无遗。
日前,深交所网站发布了一份题为《深交所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分析》的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深交所上市公司研究小组详细分析了2005年到2007年深市上市公司高官薪酬情况。报告指出,从整体情况看来,上市公司高管平均薪酬增幅明显高于GDP增速。从2005年到2007年,样本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薪酬增幅达50%。报告认为,高管薪酬的涨幅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整体上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增长过快;二是薪酬制度设计还没有完全体现风险和收益对等的原则;三是高管薪酬呈现“官本位”化趋势,高管薪酬“市场化”不够全面。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增幅高于GDP,如果是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并且能够给予投资者合理的回报,当然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上市公司只为了高管“腰包”,却没有顾及到投资者的“腰包”。
来自沪深所有上市公司2007年度报告显示,去年沪市共有487家公司提出了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占已披露总数的56.5%。深市方面,主板公司中共有214家提出了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占已披露年报公司总数的43.94%。在225家中小板公司中,187家公司(占83%)提出了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方案。总体而言,沪深所有上市公司中,有888家提出了分配方案,占比为56.42%,这还包括了那些仅仅只是“意思意思”一下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是“白板”。与几乎所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齐涨”相比,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
应该说,深交所关于高管新酬的报告不仅只具有个性的特征,更是整个市场上市公司的真实写照。在高管薪酬“齐涨”的背景下,却仍然有某些“铁公鸡”长期坚持不分红,其无论是中报还是年报,往往都以“不分配、不转增”来搪塞投资者。中国股市诞生十八年来,也只造就了佛山照明这样一只“现金奶牛”,从中凸显出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以及回报投资者的意识薄弱。
在上市公司分红方面,岷江水电更像一面“镜子”。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处于震中的岷江水电损失惨重。岷江水电的公告显示,以账面价值为基础,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预计为26883万元,并且上述数字尚不包括公司电站、变电站及线路等资产的受损情况。就是这样一家急需资金进行灾后重建的上市公司,为了履行当初的股改承诺,决定向全体股东按每10 股派发现金红利1.40 元(含税),共计需派发现金红利7058万元。
7058万元对于急需灾后重建的岷江水电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即使上市公司不分红或缓期实施,相信也能够得到其投资者的理解与支持,但岷江水电兑现了承诺。事实上,也是为投资者的回报着想。
在岷江水电面前,那些只为自己腰包丝毫不顾投资者回报的高管应该感到汗颜,更让那些只想着“圈钱”而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汗颜。既然没有能力回报投资者,就别滥竽充数般地上市。
其实,关于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问题一直遭到市场的诟病。而在高管薪酬涨幅超过GDP的现实面前,亦让我们认识到了某些上市公司高管的卑鄙与无耻。投资者利益无小事,如果每家上市公司都只着眼于其高管的利益,国内证券市场也就无奈变成了“圈钱”的场所而已,也只能发挥出它的“融资”功能。
因此,有必要规范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除了制定措施强制上市公司实施分红外,对于其高管的薪酬,也必须与是否给予了投资者实在的回报挂钩。否则,“重筹资轻回报”将永远是A股市场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