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8家A股上市银行高管2006年薪酬被披露,其年薪均在百万元以上。而且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年薪还是税后收入。(4月26日《中国青年报》)
银行高管们的高薪一经曝光即引起人们的争论。有评论认为,上市银行高管不当高薪是在窃取股东财富。一些专家则为他们进行辩护。综观辩护者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上市银行高管的收入比国外同行要低;二是高管的高薪来源于银行经营业绩的提升;三是银行高管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高管要承担高风险、高责任、高压力,要为公司和股东创造价值,当然也应该获得高回报。
放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上述理由绝对成立。但在中国很多人之所以对银行高管的高收入“耿耿于怀”,或许其中有“红眼病”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中国具体语境不同,不能简单地把国外市场化下衡量高管们薪酬的一套标准套用在中国银行的高管们身上。
首先,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目前已处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也就是相差100多倍。以我国的经济体量与美国相比,这份收入绝对算得优厚。其次,中国上市公司中很多高管都是由政府任命的,不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选拔出来的。这在几大上市银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上市银行高管要承担的风险、责任、压力,以及为公司和股东创造的价值,要少得多。
事实上,为上市银行业绩提升作出最大贡献的,不是银行的高管,恰恰是广大的储户和国家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银行利率的管制,使银行处于价格的半垄断状态,由此造成的存贷款利差是中国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日前发布的《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显示,与世界成熟同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比国外高14倍。去年银行的经营业绩大增,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国家的加息。
在当前贫富悬殊的情况下,问题还不在于高管们是否应该拿高薪,拿多少高薪才合适,只要银行的利润还是来自利差收入和政策扶持,给过多的高薪就是不合理的。(邓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