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对于维持企业组织的存在和提高企业组织的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管理依靠其具有的计划与决策、组织与人事、领导与激励、控制与协调等职能来发挥作用。在这些职能中,激励的作用不容忽视。世界上许多著名企业,正是由于非常重视激励并成功运用激励机制,而使自己在历经数十年、甚至百年风雨后而常盛不衰。
所谓激励,简单地讲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增强或减弱人的意志和行为。激励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一般来讲,员工的努力包括勤劳刻苦、为企业献计献策、与其他员工或领导处理好人际关系等,其目的是依照领导者指引的方向、目标做得更好,更自觉地从企业的利益考虑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领导者一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发展或任务作贡献。这种努力的动力是激励的结果。如果没有激励,一些员工就会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在缺乏反面激励的情况下,他们不担心辞退、不怕完不成工作、不顾虑自己的名誉受损,也就不必努力工作。传统管理强调的是管、是控制,不管对方是否愿意、是否接受,这样的管理效果很难尽如人意。因为,管理主要是借助于别人做事,依靠别人把事做成,所以就离不开调动别人的工作积极性。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禁锢,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方法上起步较晚、力度不大。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方面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过分依赖物质激励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加强,阻碍了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突出问题。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在认真学习领会西方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独特的激励机制,用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高度重视物质激励的作用
物质激励是最传统、最容易运用的激励手段之一。任何一名企业管理者都应该清楚,金钱是大多数员工从事工作的主要原因。因此,以绩效为基础的加薪、奖励及其他物质刺激在决定员工积极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进行物质激励时,应当注意三个问题:①如果员工认为他们所获得的额外奖励不足以弥补他们为之付出的劳动,激励就不起作用,如单位强制性的加班虽然有点补贴,但员工仍不愿参加就很能说明问题;②如果单位用来激励员工提高绩效所花费的费用大大高于员工给单位增加的利润,对单位发展也没有好处;③如果对员工的激励是强制性的,比如提高劳动强度等,这种激励不适当就可能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由此可见,物质激励必须恰到好处。如何以最佳的物质方式激励员工,使员工和所在单位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这是企业经营者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时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认清个体差异
员工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对某人有效地强化措施,可能并不适合其他人。管理者应当根据员工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别化的奖励。例如:有的员工家庭生活困难,多发奖金对他而言就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而奖金对家庭收入很高的人则起不到多少激励作用;后进员工思想有了转变,希望大家对他有新的评价,他就特别希望获得荣誉奖励;有的员工是“身怀绝技”的技术人员,他所重视的也许就是一个能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如果能够提供,他就会心满意足。正如文章开头所述,动机因人、因时而异。那么,作为管理者就应根据员工的不同和企业发展的进程,及时改进激励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
我们常说一句老话,金钱不是万能的。这句话同样适应于企业的激励机制。即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时应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二者既缺一不可,又不能互相代替。不能撇开物质需要而空谈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但单靠物质奖励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是不牢固的。管理者在合理运用物质激励的同时,要从满足员工精神需要,特别是个人发展和个人实现的需要出发,尊重、理解和关心员工。在强化对员工的考核、解聘、续聘制度、提高员工对企业责任心的基础上,为员工提供各种岗位轮换、工作流动的机会,使员工在角色变换中,定位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使其人力资本更好地与其劳动贡献相结合。此外,升迁的机会、有趣的工作、公司的赏识、开放的管理、更大的权力、正面的回馈和必要的培训等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员工动机的有力手段,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手段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一句话、激励员工的方法就是给予员工想要的东西。
建立奖励与绩效挂钩的制度体系
对于组织而言,运用激励机制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组织绩效。这样就存在一个员工个体需要与组织目标能否一致的问题。如果两者不一致,个体可能会产生与组织利益背道而驰的行为。如一些员工经常在工作时间与朋友长时间聊天,以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这虽然也是高水平努力,但对于企业却毫无价值可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奖励与绩效挂钩的完善制度体系,即建立与激励机制相适应的约束机制,是保证激励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激励与约束如同一个磁铁的南极和北极,二者互相转化、互为依存。企业必须把加薪、晋升等主要的奖励及时适当地授予那些达到了特定目标的员工,而对表现平平、绩效不高、甚至违反组织纪律的员工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罚。同时,还必须有严格的绩效考评机制,即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都有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尺度,无论是业务人员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奖得清楚、罚得明白。这样一来,员工的行为就会自觉主动地从组织的利益出发,从而实现二者高度统一。
坚持公平的原则
公平不等于平均,平均等于无激励。有些企业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的原则,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甚至还会严重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我们所说的公平,是指让员工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是对等的。具体而言,员工的能力、经验、努力等付出应当在员工的收入、职责和其他方面体现出不同。这些不同应当以明确的制度形式加以注明,严格执行制度并长期坚持。在这方面,企业经营者的行为至关重要。首先,经营者要做到自身廉洁,坚决按章行事,不要因为自己多拿多占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还要为员工作出榜样,即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其次,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唯亲,奉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第三,要自觉运用“南风”法则,明白温暖胜于严寒的道理,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尽力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当然,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的平等,只要我们认识到并努力做了,就一定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激励不能“大锅饭”,激励必须有差别、必须有针对性。企业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建立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