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的接连亮相,使金融机构高管薪酬备受关注。尤其是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税前报酬高达4616.1万元,还有他未领取而捐献给宋庆龄基金会的2000万元,让股价从120多元跌落至50多元的中小股东看了“很不是滋味”。
去年是银行、保险、券商集体丰收的一年,业绩暴涨,老总薪酬也“水涨船高”。已披露的年报显示,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税前报酬167.5万元;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税前报酬179.5万元;交通银行行长李军税前报酬187.83万元;民生银行高管税前报酬1000至2000万元的高管有2人;浦发银行行长傅建华去年的税前报酬为220万元;兴业银行高管税后报酬为200至300万元的有5人;华夏银行行长吴建领取的税前报酬为234.64万元;深发展行长肖遂宁税前报酬421万元。
上市银行和保险公司间“贫富不均”。银行高管报酬最高的是深发展董事长纽曼,因为其前美国副财长的特殊资历,收入远远超出深发展行长,去年税前报酬总额为2285万元。可就业绩而言,深发展2007年净利润26.50亿元,在上市银行中只能排在“后面”。民生银行与几家大型银行高管的“落差”,只能说明体制背景的差异。工商银行2007年盈利812.56亿元,较上年增长66.40%,但姜建清没法与股份制银行进行比较。
最受争议的马明哲,非但去年赚得多,而且收入暴涨速度惊人。2004年至2007年,马明哲的税前报酬分别为1170.4万元、1413.5万元、2351万元、4616.1万元。据称,马明哲的高薪主要源于两点,一是薪酬文化不同;二是绩效薪酬的受益。平安在国内金融机构聘用的海外管理人员最多,给少就没有人愿意干,其他高管也就提高了整体水平。例如,平安常务副总经理梁家驹的2007年税前报酬为4813万元,甚至超过了马明哲捐款后的税前报酬。此外,平安集团在2004年H股上市之际设立了长期奖励计划,2007年是首次支付金额,占其2007年总收入的比重超过80%。
金融高管的薪酬与普通百姓差别实在太大,即便与一些上市公司的盈利相比,超过千万元的高管薪酬也“高高在上”。投资者或许困惑不解,一年收益不足4000万元的公司不在少数,多少痴心股民还指望从中分红,而中国平安的高管一年就已经收入那么多。如果说是绩效薪酬所得,投资者也未必买账。中国平安去年业绩暴涨,还不是借了股市红火的光?2007年,中国平安的总投资收益由2006年的218.54亿元,增至2007年的514.45亿元,总投资收益率由7.7%上升到14.1%。平安在年报中承认,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国内股市表现良好。该公司锁定收益,在2007年实现了部分浮动盈利,投资收益由2006年的186.38亿元增至2007年的489.45亿元。如今股市由牛转熊,早有投资者担心保险公司的季报可能非常尴尬。
有人提出,金融高管的高薪,应该考虑到国情,不宜过于“两极分化”。其实,敏感的问题在于两点。一是不能只奖不罚。如果2008年中国平安的业绩同比下滑,马明哲等高管的薪酬是否会“跳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值得一提的是,倒是有上市银行为可能出现的业绩波动“留后手”。浦发银行面对隐藏利率的质疑,称延期支付的意义在于一旦经营风险延后出现,再计算职员薪酬会更为合理。这样做的好处也可以帮助银行在未来可能的效益下滑时期,保证员工收入的稳定。
二是高管薪酬是否与股价挂钩。平安长期奖励计划的计算与H股股价挂钩,但在H股从上市之初的10多港元,暴涨到一度120多港元及目前50多港元的背景下,平安高管对股价的感受,完全不同于A股投资者。有投资者还提出,平安的天价融资计划拉开了股市调整的帷幕,不与股价挂钩的平安高管薪酬,实在是缺乏公平性。反观,国外金融机构的薪酬,股价是其中的考虑因素之一。据报道,花旗集团薪酬委员会在确定管理层薪资水平时,考虑到了花旗相对于几家特定竞争对手的财务表现,包括收入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风险资本回报以及股票表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