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理实国际董事/理实佳讯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
所谓“中国式”我们说到这个“式”怎么解读,我个人的理解,是带有探索性的。中国式之所以这么谈,就是说可能跟国际通行的有一些不同之处,也就是更加适合中国企业特色的。
反思一下问题的起源是什么?一个是咨询行业大概100来年的时间,最早的咨询行为伴随着管理同步出现,从泰勒开始,管理变成一门科学,他是一个工程师,为企业如何提高效率提供帮助,他是一个效率专家,其实也是一个咨询顾问。有组织的咨询是从英国的土木工程学会开始的,由多个建筑方面的专家组合在一起,为建筑企业提供服务,很受欢迎。综观咨询行业100多年的历史来看,随着法律的健全和企业的成长,=逐步形成了一些被大家公认的定律和规则。
比如我们刚才说多吃饭不能谈工作,按小时计费,麦肯锡老总提到的临终遗言等等,都有道理。随着网络技术和IT技术的发展,很多公司提出执行就是战略,执行就是要介入客户的业务等,这个问题在全球咨询行业都是有争议的。
咨询理念和方法是在西方的市场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但对发展中的中国,不能说没有有局限性。
第二,随着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商业理念的发展,尤其对传统的管理也会产生冲突。
中国的咨询行业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从当初说的一把剪刀一瓶糨糊,再到后来出现的咨询公司,中国咨询行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的,伴随国外咨询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发展的。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和职业工作经验身上有中医的成分,也有西医的成分。所有的分析工具、咨询方法,多年之前就有了,但是今天还在用。咨询模式、作业方式、理论工具大部分是继承西方的,但由于中国文化、发展阶段和企业现状的不同,需求的特点有很多不同,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就需要咨询公司去研究,去创新。我们通过调查发现,70%-80%的咨询报告束之高阁了,这也许不能全怪咨询公司,但咨询公司因为掌握专业技能,咨询中占主导优势所以我更愿意站在咨询公司的角度来反思咨询的问题,我不能指责客户。
上个月我在上海参加世界管理论坛和咨询峰会的时候,中国咨询公司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在中国做了10几年的跨国咨询公司,也承认中国本土公司优势所在,并一一列举出来。
但由于中国咨询行业的发展背景,在咨询理念、咨询内容、咨询模式和咨询手段上更多地是承袭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但面对的却是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文化和发展阶段,很多咨询公司一开始就遵循了像文总说的单一的、本原的顾问角色,通过分析,通过专业工具,然后提供咨询建议,最后表现形式是一种报告,但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就是大部分报告没有用起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咨询公司需要反思,客户也需要反思,这是我们提出“中国式咨询”的背景,我认为这种探讨才是刚刚开始,一下定义可能有一点困难,但是我可以提供几个路径,与各位共享。
世界上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不过只要是一个模式,可以考虑几个角度,就是是咨询服务理念、咨询服务内容、咨询服务模式、咨询服务手段和工具,大概可以从这些角度去分析。我个人看法咨询理念应该在中国有所变化,包括今天各位的交流,你也感觉到大家的提法并不一致,但是大家为什么不一致,在理念层面其实需要交流。咨询服务模式更需要创新,比如规划设计和推动实施的边界在哪儿?咨询作业要不要全部在客户现场?要不要介入客户的实施?咨询中带不带培训?咨询的周期怎么界定?后期服务如何界定?等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很多成熟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
概括过来讲,对中国式咨询下定义为时尚早,确实也困难。本着如何更好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然后更好的发挥咨询的作用,面对多数咨询报告没有发挥作用的现实,我们业内、业外人士来反思,来探讨,提出“中国式咨询”的本意在这儿。如果延续四期下来还搞不明白,我们希望继续下去,概括起来讲,希望在咨询行业挑起一场争论,我们不怕争论,有的咨询公司争取做强,有的争取做大,有的咨询师跳槽到我们公司来,我们发现咨询理念确实不一样,很多公司更看重咨询报告当然也有很多咨询公司的探索和实践远不限于咨询报告。。理实这10年的经验以及思考,希望在本行业联合大家开展一场讨论,一场交流,在碰撞的过程中不怕有争议,只要能够更好地发挥咨询的价值,来促进咨询行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的提升就行。这个定义也许不是我们下的,也许是在座各位心中有一个定义,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大家引起对咨询价值的反思,对于简单学习、采用西方的咨询模式是否就是对的?对中国目前的市场发展过程中、企业成长过程中是否用这样的概念方式?而不是革新的,要不要创新的?引起大家的反思和讨论,所以本意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