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首先应是咨询师,这是我近10年来的深刻体会。
既然大家都承认成年人的培训是“缺什么补什么”。那么,作为培训师,就要有能力去找到学员现状和要求之间的差距,即培训需求。
也有人说:现在这个工作常常是企业HR在做,如做年度培训计划。但这只是找到了大的需求,即课程名称和学员。有这两点还不够,如:同样是《领导艺术》的课程,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学员,课程内容也有所差异。即使课程的大纲相似,具体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授课的技巧更是要根据学员的素质和具体问题而改变。
因此,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训师必须首先是咨询师。
咨询师就像企业医生,无论企业的需求是因为出现问题要改善,还是想要做得更好,都需要细致的检查和诊断。这就要求咨询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又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就像平时我们咳嗽,这是表象,但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感冒、气管炎、咽喉炎或肺部感染等,只有找到真正的病因,才能药到病除。作为病人的企业,很多时候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病因,这很正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所以才需要咨询师这样的专业人士来做诊断。
到企业现场,即使不说一句话,我也能了解到企业管理的一些状况。如,从文件、工具的放置、现场的整洁有序程度,可看出企业的5S做得如何?从人员的工作状态,了解到他们的士气;从表单记录的设计和填写,知道企业管理的基础如何?。。。。。
可见,咨询师的专业度决定了诊断的准确性,对病人来说至关重要。
还是那句话:找错了问题,给出再正确的答案也是枉然。
现在很多咨询公司招聘的咨询师都是应届的毕业生。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若你没有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仅靠师傅带徒弟,那些用各种模型和数据堆砌出来的方案是否真的对企业有帮助呢?
还有很多大学的教授,也加入到了企业管理咨询的行列。。。。。。
有了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这个前提,咨询师还要有极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技巧。
试想,当你面对一个冷冰冰的医生,我们是否会因为害怕、紧张等原因,漏讲一些病症或无法准确的表达,误导了医生的判断呢?
这就需要我们放低姿态,有亲和力,善于跟人沟通和交流,懂得倾听和发问的技巧。
现场诊断时,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访谈。
当你面对学员时,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各种情绪。而如何在第一时间跟他们拉近距离,成为访谈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因为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信息,这主要来源于学员的想法和看法。真实的信息,使我们可以确定他们目前所在的层次,明确培训的起点。
本着“要处理事情,先处理心情的原则”,访谈地点最好是到访谈对象的工作场所,边参观现场边谈。在自己的地盘上,一般人都会比较自信和自然,加上讲解自己熟悉的东西,心情比较放松。
通常,礼貌和谦虚容易让对方有好感。如,先抱歉打扰了他/她的工作,再说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提升工作效率。在访谈过程中,运用80/20原则,多听,少说。
提问由浅到深,先来几句“废话”活跃气氛,如“平时工作忙吗?”“你是哪里人?”等,再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访谈对象说出自己想要的信息。遇到专业的名词或术语,
及时请教,并强调“隔行如隔山”和自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让对方有成就感。这样,他/她就少了很多的戒备,只要我们善于发问,可能就是滔滔不绝了:)这时,关键是发问要围绕主题,控制好时间,适时运用封闭式的问题来结束该问题或访谈。
有时会遇到不善言谈的人。这需要我们有耐心去慢慢引导,最好访谈前先了解对象的性格和工作职责,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奠定沟通和交流的基础。
还会遇到有抵触情绪的人。我曾在给两家企业做诊断时都遇到,一个是要做《干部管理技能》培训,另一个是《领导艺术》。两位对培训有抵触的都是企业的资深管理者,一个认为培训做得很多了,没有用(其实我了解到企业之前并没有做过类似的培训),认为ISO 就是做假。我没有当场拆穿他,先是称赞对方是企业的元老,对企业情况比较了解,然后再请教他我改如何做比较好,他戴了顶高帽子,也就不为难我了:)另一位呢?当我征求他的意见,认为下属哪方面比较欠缺时,他却说“中层和高层混在一起,年轻人和我们年纪大的人一起培训,能有什么效果?”我在与他们总经理的沟通中已经知道他们不会只为了3位高层单独开个内训课程。等他接了个电话后,问他是不是东北人?然后认了半个老乡,得知我们都是军工企业后,自然感觉亲切了许多。再回头谈培训时,他就很痛快了。
如何把访谈得到的零散信息进行汇总和归纳,是咨询师的基本功。
细节决定一切。
访谈对象言语中的片段,反映出他们对公司/部门/上司/下属的看法,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自己的期望等。咨询师要结合企业的战略和要求,以及自己所看到的现状,梳理出一个轮廓,提供方案供企业做筛选。
当双方就方案,即课程大纲达成一致之后,药方就开出来。
配药不是去药房,而在培训师的脑袋里。